《温病条辨》清热法应用
《温病条辨》清热法应用
《温病条辨》不仅创造了三焦辨证体系,在温病的理、法、方、药上也相当完善,堪称温病学的代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的分类按病邪的性质分湿热类与温热类。温热类温病以清热为首务,湿热类温病以清化为原则。“清热”与“清化”通称为“清法”。纵观《温病条辨》全文“清法”贯穿于外感热病的各个阶段。试以温热类“清热”法为例说明之。
1.解表清热 温病初期,热象虽高,但病邪在表,理当“汗解”。但有热证,也可加用清热之品。如银翘散中薄荷、豆豉、荆芥解表外,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
2.清气分热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七条“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此为甘寒除热之法。
3.清营分热 《温病条辨》上焦篇三十条“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中焦篇二十条“阳明温病,舌苔黄而干燥,舌质红绛,口不渴,这是邪在营血,宜清营汤主之。”清营汤方中以犀角、玄参之咸寒,黄连、连翘之苦寒,生地、麦冬、金银花之甘寒为主,构成咸寒苦甘剂。
4.气营两清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条“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辛凉合甘寒法)。
5.清血分热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六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化斑汤由石膏、知母、生甘草、玄参、犀角、白粳米组成。此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也。邪入血分,血热火上盛,迫血妄行,主方犀角地黄汤。犀角咸寒,入下焦血分以凉血清热,合丹皮苦寒,除血中伏火,生地甘寒,清热养阴,共同构成咸寒苦甘之剂。
6.清心开窍 《温病条辨》上焦篇“太阴温病,不可发汗……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温毒神昏谵语者,先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属,继以清宫汤。”“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精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均有清热解毒、芳香透邪之作用。
7.清热滋阴 热病后期,阴液耗损,邪热留恋于阴分,清热同时,兼顾养阴。《温病条辨》中焦篇“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下焦篇“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青蒿鳖甲汤中鳖甲咸寒,入络搜邪,知母、丹皮苦寒清热,青蒿芳香清透,为咸寒苦辛之剂。“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阿胶汤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热,阿胶、芍药味甘内护真阴,鸡子黄甘咸补肾,构成苦甘咸寒之剂。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热者寒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清热法所选药物多为苦寒、甘寒、咸寒之品。详查《温病条辨》,确是遵从了《黄帝内经》的观点,又丰富了理法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