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华明珍教授从心脾相关性诊治胸痹的经验
谈华明珍教授从心脾相关性诊治胸痹的经验
《灵枢·经脉》言:“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经别》曰:“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灵枢·经筋》载:“足太阳之筋……结于肋,散于胸中。”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说:“脾经络于心”《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曰:“足太阴脉注心中,从心中循手少阴脉行也”。所以心居于上焦,脾居中焦,虽然两者以膈为界,从形体上互不相连,但二者之间以脾胃之支脉、大络及经筋紧密关联,手少阴心经与足太阴脾经经气互通,相互影响。
五行关系中心属火,脾属土,火能生土,为母子相生之脏,从五行相生角度,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两脏相生相依,母子为病,皆可相互传变。华教授分析,如果心气、心阳不足,火不暖土,则脾运失健,使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气血生成衰少,此为“母病及子”;而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气血濡养,致心脾两虚,或脾虚失运,痰湿水饮内生,循经脉上凌于心,或脾虚不运,宗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瘀血阻滞心脉,则为“子病及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生血,血生脾”。《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血成为心脾相关的重要媒介。心主一身之血脉,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地运化机能,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旺,血液化生源足,可保证心血充盛。脾胃居心下,脾土赖于心阳温煦,方能运化水谷,胃阳得心阳温煦,则能腐熟水谷,脾胃纳运正常,则气血生化有道,心之气血也得濡养,则心阳愈壮。如果脾虚运化失司,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统血无权,均可导致血虚心失所养,发为心悸、怔忡、失眠诸证,或发为不荣则痛之胸痹心痛。
脾主运化水湿,能把人体所摄入的饮食水谷经过吸收,转化为精微物质以滋养、濡润全身,如果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水液不能被正常地布散而停滞于体内,便会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如《诸病源候论》指出:“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有痰饮也。”张介宾说:“夫人多痰,皆由中虚使然。”脾虚痰饮不化,痰饮之邪循心脾互通之经脉上凌于心,心阳受水湿、痰饮之阴邪困扰,不能温煦推动,或痰浊水饮痹阻心脉,皆可发为胸痹心痛。
在气机升降方面,《素问·刺禁论》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认为肝、肺、心、肾四脏之气的升降出入是以脾胃为枢轴的。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济于心,而脾胃居中,具有脾升胃降的生理特点,是为阴阳、水火上下升降的枢纽,所以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脾胃……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证治汇补》则曰:“五脏之精华,悉运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可见只有脾胃健运,脾胃升降协调,才可心肾交通,水火既济,心神得安,心才能维持正常主血脉、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黄帝内经》中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概括了人体水液正常代谢过程。“脾气散精”脾主运化水谷水湿,运化水谷精微,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得到充分的濡润滋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运化水湿,是使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经肺、肾的气化功能,转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健旺,可以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异常停滞,运化水湿功能减弱,必然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异常停滞,产生湿、饮、痰等病理产物。李东垣的《脾胃论》中也论述如果脾不升清,则出现“谷气下流”,从而生痰生湿。华明珍教授在胸痹的临证治疗过程中,特别重视“脾主运化水湿”功能对胸痹病证的影响,心与脾生理上通过经脉相连,母子相生,通过气血盛衰的关系互相影响,而“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失常,除了气血生化乏源,对心的不利影响,更表现在脾不运化,水湿痰饮内生上。内生之痰饮水湿,不但泛溢肌肤、流注四肢形成水肿,还会循经上凌于心,“痰湿水饮”即为“阳微阴弦”中“阴弦”之邪,心阳受水湿、痰饮之阴邪困扰,心阳不能温煦推动,或水湿阻滞经脉使气血流通不畅,痹阻心脉,均会引发胸痹病证。故华教授在遣方用药时常选用益气健脾、化痰祛湿的药物,如茯苓、白术、白蔻、半夏、陈皮等药,使脾气健运,水湿得消,阴邪得散,心阳振奋,心脉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