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与胸痹的关系
气血与胸痹的关系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体是自然界“天地之气”的产物,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体之气,又有元气、营气、宗气、卫气之不同。元气根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和最基本物质。宗气由胸中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微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具有走息道、行呼吸和贯心脉、行气血的功能。《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作用。《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气也。”《灵枢·邪客》则说:“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运行于脉外,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调节腠理开合、排泄汗液、温养脏腑和肌肉皮毛的功能。而分布于某脏腑或经络之中的气,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基本物质,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人体之气在生理状态下通过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发挥着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及气化的作用。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液态物质,富有营养,濡养周身,亦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构建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灵枢·决气》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了在血液生成的过程中脾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血具有滋润并营养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难经·二十二难》将血的这一功能概括为“血主濡之”。人体各个脏腑、官窍、组织只有在血的濡养作用下生理功能才得以正常发挥。《素问·八正神明论》言:“血气者,人之神。”说明血同时又是人体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在血的濡润营养下,各个脏腑所主之情志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保持人体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二者之间,有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关系。在水谷精微物质转化生成血的过程中,是由气的运动变化促成的,故说气能生血。气机旺盛,则化血的功能强盛,血液生成就多,则机体气血旺盛、脏腑功能强健,若气虚衰少,则化生血的功能减弱,血液生成减少,机体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减弱。气推动血在脉管内运行,气虚则运血无力,气滞则血行滞涩,血行迟缓而形成瘀血。血在脉管中循行而不会逸出脉外,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血液逸出脉外的各种出血性疾病。所以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血在给气以充分营养的同时,又是气的载体,气须依附于血和津液才能存在并发挥功能。如果气失去所依附的阴血,就会浮散无根,无法正常运行。所以血对于气,具有运载和濡润的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概括气血的生理功能为:“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华明珍教授指出疾病发生的根源归根结底在于气血失和,致病的各种内外因素都会导致机体气血异变,病变虽有在表在里之别,有在经在络、在脏在腑之异,实则均为气血失和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具体征象。故《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口问》谓:“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胸痹之疾与气血的密切关系主要在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上,正如《素问·痿论》中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灵枢·经脉》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故其面如漆柴者,血先死。”《难经·三十二难》认为心肺独居膈上的原因在于:“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说明气血的输布与上焦心肺关系密切。胸痹发生亦在于气血失和致心脉痹阻,胸痹之虚证尤以气虚、阳虚多见,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而成气虚血瘀之证;如血虚则气亦随之而衰少,而成气血两虚之证;胸痹之实证,则因于外邪、痰浊阻滞经脉,或内伤情志,致气机郁结,气不行血,而成气滞血瘀之证。所以华明珍教授在治疗胸痹疾患时,强调调和气血是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说明治病求本,关键在于疏其血气,令其通畅调达,各守其位,人体失调之阴阳才能趋于平衡而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