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眩晕的辨治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眩晕的辨治
《伤寒论》《金匮要略》对眩晕证有多种称法,如目眩、眩冒等。临床表现大致相同,总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之意。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如体虚、肝风、痰饮及精神刺激等均易致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出现的眩晕,大体可分为:阳虚水泛、阳气被郁、热扰清窍、阴竭阳脱、清阳不升、浊气上攻、精血亏虚、风邪上扰等证型。
1.阳虚水泛 《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的苓桂术甘汤证、小半夏加茯苓汤证、五苓散证均属此类。为阳虚不能化水,水湿内停,上犯清阳而成,总以温阳散水为治,水去则眩止。
2.热扰清窍 《伤寒论》1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均属此类。邪热内郁,循经上扰,干犯清窍而发病,总以清热为治疗大法,但因病机有异,故其治疗也应有别,如分别用白虎汤、黄芩汤、小柴胡汤等治之。
3.浊气上攻 《伤寒论》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此为阳明燥结,腑气不通,浊气上壅,清窍被扰,而见眩冒。根据阳明腑实的轻重缓急,分别选用三承气汤通里攻下,燥实去,浊气降,则其冒自解。
4.阴竭阳脱 《伤寒论》297条:“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乃为正气虚极,阴阳离绝之征,当急投大剂四逆加人参汤,立复其阳,阳复再救其阴。
5.阳气被郁 《伤寒论》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为太阳表证,汗下失序,以致表里俱虚,邪气乘虚内入,阳气被郁,不能上达于头目,故见眩晕。用解表轻剂或扶正解表,用药宜轻不宜重,以防阳复太过,反有劫阴之变。
6.精血亏虚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的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为精血衰少,五脏六腑之精不能上注所致,治以补为主,或填精,或益血,或补气。
7.清阳不升 《伤寒论》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此为胃阳虚弱,纳少消迟,水谷不化,郁阻中焦,以致脾胃气机阻滞,清阳不升而见头眩。应予温中除湿,健脾消食,气机升降如常,则头眩自止。
8.风邪上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为风邪上犯,清窍被扰,治以祛风除湿,温经止痛,风邪去其眩自止。
由此可见,仲景治眩晕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其治疗方法和方药,对于临床治疗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神经衰弱等所致的眩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