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明珍教授诊治胸痹中的“治未病”思想
华明珍教授诊治胸痹中的“治未病”思想
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华明珍教授非常推崇《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养生思想,认为这是强身防病亘古不变的黄金法则。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虽然许多疾病已经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但绝大多数已成之疾病,因病程长、成因复杂、病因积累过程漫长、患者个人体质等诸多因素,无法单纯依靠医学得到根治,最有效的方法是防患于未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伤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健康长寿。
胸痹之疾虽然与人体的衰老和先天因素有关,但是除去衰老和先天遗传这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现今更多的胸痹患者往往是因为不能注重身体的保健保养,使胸痹疾患过早发生,严重影响着生活和生命质量。胸痹患者往往在未患病前,或贪凉饮冷致寒邪内藏;或恣食肥甘厚腻、暴饮暴食、饥饱无常致脾胃损伤、痰湿内生;或长期忧思恼怒致心血暗耗;或劳心劳力、缺少休养,致气血耗伤。当众多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长期不能祛除,又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身体必然不堪受其损伤而发病。所以未病先防,首先要从身体健康无病状态时日常的生活起居调养开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这些养生法则提示我们在健康状态下,就应顺从自然界阴阳交替盛衰和四时气候变化,维持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体阴阳与自然界阴阳变化协调统一,才能身强体壮,正气充盛,而能有效抵制各种病邪侵犯。
未病先防还体现在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要早遏其路,治病于未传、治病于未盛。《灵枢·逆顺》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当疾病微显端倪时,能早期诊断并掌握疾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早期治疗,可以阻断疾病自然进程、防止疾病传变恶化,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对于危急重症,如果无法立即祛除病因,也要果断救危截变,尽力阻断病邪深入的进程,以争取时间、创造条件,为进一步有效治疗做好准备。在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完全恢复的初愈阶段,则应谨防疾病复发。而疾病后期的生活起居调护和饮食调理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或慢性迁延,促进机体康复。
西医学把“治病救人”奉为医学目标,并且为此目标一直在努力研究、探索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医学是把“已病”作为治病的目的。而祖国医学则把“治未病”列为医学的目标,并为此目标,在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指导下进行临床的实际诊疗工作,往往事半功倍、疗效显著。应该说“治病于未然”才是医学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