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寒论》谈心悸
读《伤寒论》谈心悸
《伤寒论》中关于“心悸”有多处论述,有“心悸”“心动悸”“心中悸而烦”“悸而惊”“烦而悸”“悸”等描述。认真阅读《伤寒论》会发现其中心悸的病机有所不同。涉及的条文共有6条。病机可分为心血亏虚、阴血两亏、气虚、里热炽盛和气郁化热。
1.心血亏虚型 见于条文(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和条文(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第49条是因为太阳中风证本当发汗而误用下法,致虚其里,胃气虚,津液血液俱虚,不但外有湿郁于表而体重,血虚于内而致心悸。第102条,是因为表不解,中虚血少,血不足养心,出现心悸。
2.阴血两亏型 见于条文(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脉结代,阴血不足,血脉运行不畅,故见脉结代,炙甘草汤用生地、麦冬、麻仁滋阴,阿胶补血,以方测证可见患者有阴血亏虚之证。
3.气虚型 见于条文(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本条为小柴胡汤证,误用吐下之法,泻下伤气,气虚则悸;另吐下伤津液,丧失血液,血液不足养心也可出现惊悸。
4.里热炽盛型 见于条文(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本条论述了少阳证不可发汗,发汗则丧失津液,邪气传里,胃中干,里热盛,出现津亏热盛,心失所养被热扰,故见心悸而烦。
5.气郁化热型 见于条文(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条文指出因气机闭塞,郁而化热,热扰心神而出现的心悸而烦。
此外《伤寒论》中尚有“心下悸”的论述,如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张仲景认为心下悸的原因是水饮停聚于胃,水气上犯,而见心下悸,心下指胃。即自觉胃中悸动不安。这与现代的观点不同。现代观点认为水饮可上犯于心,出现心悸,即水饮凌心型。临床亦常用苓桂术甘汤及真武汤加减。
读《伤寒论》可见张仲景论述的心悸病因有虚实两类,虚见于血虚、气虚、阴虚;实见于热盛、气郁、水饮等,其使用的方剂至今治疗心悸仍然有效,辨证对临床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可见《伤寒论》不仅治疗外感病,真正深刻理解了作者的用意后,用于内伤杂病,只要辨证正确,也可取得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