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凉解表治疗风热感冒案
辛凉解表治疗风热感冒案
张某,女,44岁,已婚。2013年2月28日初诊。
[主诉]咽痛2天,伴发热。
[现病史]患者2天前开始出现咽痛,未予重视。昨日起发热,今晨最高38.1℃,伴全身疼痛,胸闷不舒,口苦,咳嗽,咳黄痰。现症见:发热,咽痛,全身疼痛,口苦,咳嗽,咳黄痰,伴胸闷,无胸痛,无鼻塞流涕。纳可,夜眠可,二便可。舌红,苔黄略干,脉浮。
[既往史]体健。否认近1个月内接触发热患者。
[体格检查]T37℃,BP130/80mm Hg。中年女性,神志清,营养良好。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皮肤未见出血点、皮疹等。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无异常,白细胞计数5.41×109/L。
诊断:
[中医诊断]感冒(风热犯肺证)。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分析]患者外感风热之邪,风性轻扬,多犯上焦。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首当其冲,而见咽痛;邪犯于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而见发热,经络失和而见身痛;风热之邪易于损伤阴津,病邪初犯,津伤不甚而见苔黄略干。
[治法]疏散风邪,清热解毒。
嘱注意休息;饮食以易消化、清淡食品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温开水、淡盐水或粥等;外避风寒。按时口服中药。
[处方]
金银花18g 连翘12g 杏仁10g 桔梗15g
前胡10g 桑叶10g 枇杷叶10g 牛蒡子10g
板蓝根15g 薄荷10g 紫苏子10g 菊花12g
浙贝母10g 荆芥10g 芦根18g 甘草6g
瓜蒌15g 秦艽10g
3剂,水煎服,日1剂。以水煎约400m L,早晚两次温服。
嘱注意休息、调饮食等以善后调理。痊愈后坚持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等。
【按语】时近惊蛰,如叶桂所说:“春月受风,其气已温”,吴瑭也指出:“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患者素日体健,因外感风热时邪,出现发热、身痛、胸闷等症。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风温》所言,“风温从上而入,风属阳,温化热,上焦近肺,肺气不得舒转,周行气阻,致身痛、脘闷、不饥。宜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医谓六经,辄投羌、防,泄阳气,劫胃汁。温邪忌汗,何遽忘之?”本病治以疏散风邪,清热解毒为原则,注意顾护阴津,而不宜误用辛温助火化燥,以免生他变。
方剂取自银翘散等化裁。金银花与连翘,为疏散风热的常用对药。荆芥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燥,药性和缓,寒热皆宜。薄荷、牛蒡子、前胡等亦辛凉散风清热,且合板蓝根解毒利咽。并芦根甘寒,以清余热,并秦艽解肌止痛。如《温热论》言:“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温热论》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以桔梗辛散苦泄,开宣肺气,而祛痰利咽;杏仁、苏子、浙贝母清肺化痰;桑叶、枇杷叶、菊花甘寒质轻,轻清疏散,清肺润肺。瓜蒌逐痰,以通胸阳。甘草调和诸药。
患者症见发热,耗伤阴津,诸症缓解后仍须注意滋养肺胃,除服药治疗外,可配合饮食疗法,如进食粥类及雪梨汁、石斛茶等以助调养,并且避免过早进食油腻辛辣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