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外感,急则治标案

老年外感,急则治标案

郭某,男,65岁,已婚。2013年1月21日初诊。

[主诉]咳嗽1个周。

[现病史]近1周患者因外感出现咳嗽,咳黄痰,咽痒,无发热,时有胸闷,无胸痛,后背恶寒不适,无头晕头痛,无一过性黑蒙。未予特殊处理。现症见:咳嗽,咳黄痰,咽痒,无发热,无鼻塞流涕,时有胸闷,后背恶寒不适,无胸痛,无头晕头痛。纳可,夜眠较差。舌红,苔黄,脉浮。

[既往史]冠心病5年,未规律服药,平素日常活动不受限制。

[体格检查]T36.5℃,BP130/85mm Hg。老年男性,神志清,营养良好。咽部充血,扁桃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皮肤未见出血点、皮疹等。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无明显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82次/分,胸前导联可见T波低平。

诊断:

[中医诊断]咳嗽(风热犯肺证)。

[西医诊断]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冠心病。

[辨证分析]患者老年体弱,外邪入侵,首袭娇脏。肺位于上焦,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咽喉为其所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故外邪入侵,肺卫首当其冲,见诸症。虽值寒冬,尤其随着人们取暖等生活条件的改变,风热证与风寒证需要仔细鉴别。患者素有旧疾,因外感而加重,故当以治标为急。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嘱注意休息,条件允许时卧床休息;饮食以易消化、低盐低脂食品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温开水或粥等;注意保暖。按时口服中药。

[处方]

金银花24g 连翘12g 薄荷10g 板蓝根15g

杏仁10g 桔梗15g 前胡10g 牛蒡子20g

桑叶10g 紫苏子15g 菊花12g 枇杷叶10g

荆芥10g 浙贝母15g 葛根12g 芦根18g

甘草6g

3剂,水煎服,日1剂。以水煎约400m L,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2013年1月24日。诸症缓解,夜眠较差。上方加首乌藤12g以养心安神,并有祛风通络之效。

三诊:2013年1月28日。诸症缓解,原方继服3日。注意休息,调饮食等以善后调理。痊愈后注意避免与感冒病人接触,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条件允许时可按时接种流感疫苗。

【按语】此患者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外邪入侵,首先侵袭肺卫。肺为娇脏,其性清宣肃降,主呼吸。邪气侵肺,失于宣发肃降之职,化热灼津,炼液为痰,阻于气道,从而出现咳嗽,咳黄痰等症状。尽管时值大寒前后,现在取暖条件改善,室内外温差较大,患者年老体弱,身体调节能力下降,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言:“五十岁至七十岁者,和气如秋,精耗血衰,血气凝涩……百骸疏漏,风邪易乘,和之伤也。”

患者虽以风热表证为主,但见后背恶寒不适,看似与其他症状相左,这是由患者的体质因素决定的。患者年过六旬,“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千金翼方》)。素有阳气亏虚,现卒受外邪,正气被扰,后背为阳气所主,经络受阻,而出现局部恶寒明显;胸阳受抑,而出现胸闷不适。

“急则治其标”。患者当前以风热外袭为主要病机因素,当先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要治则。金银花、连翘、荆芥皆出自银翘散,善疏散风热。薄荷、牛蒡子等亦辛凉散风清热,如“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温热论》),且合板蓝根解毒利咽。桔梗辛散苦泄,开宣肺气而祛痰利咽;前胡、浙贝母清化热痰;杏仁、紫苏子调理肺气,降中兼宣,为治疗咳嗽之要药,且质润而滑肠通便;桑叶、枇杷叶、菊花甘寒质轻,轻清疏散,清肺润肺;芦根甘寒,清肺热而祛痰。甘草调和诸药。患者后背恶寒不适,联系《伤寒论》治疗太阳病见项背症状者加用葛根,加用葛根12g。葛根,味甘、辛,有解肌退热、生津升阳的功效。复诊时加用首乌藤,一方面养心安神,有利于休息而正气恢复;另一方面祛风通络,以助葛根。外感症状痊愈后,须注意避免再感,并规范治疗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