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活血法治疗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案

温阳活血法治疗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案

陈某,女,42岁,汉族,已婚。2012年9月30日初诊。

[主诉]心悸半年。

[现病史]患者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常感心悸不适,左侧后背钝痛,后背发凉,畏寒怕冷,有时感胸闷、气短,无胸痛,无头晕耳鸣,无心烦,有时乏力懒动,双下肢无浮肿,纳食尚可,睡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重大病史可查。

[体格检查]患者中年女性,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精神可。双眼睑无浮肿,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50次/分,律齐,心音较低,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腹壁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脏未触及,腹部包块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腹部叩诊正常,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诊断:

[中医诊断]心悸(心肾阳虚)。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

[辨证分析]本患者先天肾阳不足,年过四十肾阳益衰,肾阳亏虚,不能温煦心阳,心位于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时感胸闷气短;心失温养,则心悸不适,血行失心阳鼓动,则脉沉而缓。心阳不得肾阳温养,心肾阳虚,阳虚则阴病,阴寒内胜,内不能温煦脏腑,则畏寒怕冷;外不能充养卫阳御寒,故后背发凉。阴寒留滞,血脉受阻,故后背钝痛。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定悸。

[处方]华明珍教授经验方:强心复脉饮。

太子参18g 熟附子6g 麻黄6g 细辛6g

川芎10g 赤芍12g 柏子仁10g 远志10g

茯苓10g 丹参15g 黄芪18g 苦参15g

甘草6g 姜黄10g 延胡索10g

水煎服,日1剂,7剂。

二诊:2012年10月8日,患者心悸有所减轻,仍感左侧后背钝痛,后背发凉,畏寒怕冷,有时感胸闷、气短,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前方加肉桂10g,桂枝10g,羌活10g,继服14剂。

三诊:2012年10月22日,患者感心悸不适明显好转,左侧后背钝痛减轻,后背发凉、畏寒怕冷亦减轻,无明显心慌,胸闷、气短已不明显,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患者因工作关系需长期到国外居住,短期内不能继续来诊,要求带方外出长期服用。中药前方去羌活,肉桂减量为6g,细辛减量为3g,加白芍10g继服。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说明阳气温养、推动着人的生命活动。此患者为较典型的心肾阳虚体质,心阳虚衰,又不得肾阳的充养,心脉运行无力,故心悸、胸闷、气短诸症自现,而且患者阳虚已到一定程度,已出现畏寒怕冷、后背发凉等阴寒内盛的证候,且患者辅助检查主要为心动过缓,正适合使用温补心肾之阳、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强心复脉饮。方中党参补中益气,附子振奋心阳,温补肾阳,麻黄温经散寒,宣通气血,细辛辛温雄烈,通达内外,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使心肾阳气得复,阴寒内消,故服药后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