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之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之三焦辨证

吴瑭的《温病条辨》首以三焦作为温病辨证的纲领,并系统地立以理法方药,用来指导临床实践。三焦辨证是以三焦为纲,用以概括温病的病机和传变规律。同时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确定病变的部位;以八纲辨证为目,用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其对临床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简略总结如下。

吴瑭提出了“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及“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从而确定了对温病“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过程的认识,以及病变的部位、性质和三焦分治原则。这对于掌握温病病机、指导临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上焦包括心与肺,为温病初期向极期发展的阶段。肺主气,属卫,上焦手太阴肺的见证,有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表证以及热壅于肺的气分证。同时心亦居上焦,并有心包代心用事,故“肺病逆传则为心包”。所以上焦病也可见到手厥阴心包的营分证,如神昏谵语、舌謇肢厥等。所谓“逆传”,是言其逆候及证情的危重。在治疗上,吴瑭以银翘散等为上焦病的主方,即是取“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

中焦属脾胃,为温病的极期阶段。温邪由上焦传入中焦,主要表现为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阳明主燥,属实,如邪从燥化,热势炽盛,伤津耗液,出现阳明经证,或热结胃肠,而见阳明腑证;或内陷营分,而发为斑疹。太阴主湿,若邪从湿化,蕴结脾土,缠绵不化,则见身热羁留、胸腹胀满、渴不多饮、大便溏泻、苔腻脉缓之太阴温病。在治疗上,阳明温病主以承气辈,太阴温病主以正气散辈,都是为了升降中焦气机,以取“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意。

下焦主肝肾,温邪侵入,灼烁肝肾之阴,主要表现为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此为温病末期,正气衰弱阶段。肾为水脏,邪热入肾,可见身热目赤、口干舌燥、齿黑唇燥、心烦不寐等津枯水竭之象。肾水枯涸,不能涵木,可见心中憺憺大动、抽搐、手足蠕动等肝风内动之象。下焦诸证多属虚,在治疗上,用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镇肝熄风,以取“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之意。另外吴氏还提出“治上不犯中,治中不犯下”的治疗原则。

吴氏的三焦辨证体系辨证灵活,理法清晰,处处体现了灵活多变的辨证论治思想。三焦辨证不仅适用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治疗,而且对一个不同的病症,也可因其所表现的三焦部位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法。但有的病证虽出现不同的阶段,如果其病机同,则也施以同一治法。三焦辨证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的重大意义,我们临床工作中还需进一步用心体会、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