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明珍教授诊治疾病的阴阳观
华明珍教授诊治疾病的阴阳观
阴阳学说原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将这种朴素的方法论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养生及调护,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华明珍教授非常认同这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朴素方法论,并将阴阳理论融入对临床疾病的病因病机探讨、诊断、辨证及治疗的各个方面。阴阳二气交合感应,化生万物,人类本身就是天地万物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就是阴阳二气交合感应的产物,所以《黄帝内经》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之说。阴阳代表着外界事物和人体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人体的阴阳两方面通过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消长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调控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使人体保持在健康状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被破坏,动态平衡被打乱,一方过度亢盛,过度制约另一方致其不足,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双方的一方过度虚弱,无力抑制对方而致其相对偏盛,就会出现“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病理改变。阴和阳虽然相互对立,但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二者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阴阳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阴阳这种互根互用关系,阐释着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的稳定,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如果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春秋繁露·顺命》),或“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甚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而死亡。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损其有余之法,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则为“虚则补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补其不足之法,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则采用阴阳双补,并应根据阴虚阳虚的成因区别“补阳为主,兼以补阴”“补阴为主,兼以补阳”的不同。华明珍教授认为人体作为阴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在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下,气血充和,脏腑功能运行正常,身心健康,身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强而不患疾病。人体患病的根源正是由于各种病因,破坏了人体的自我调控能力,打破了人体内部阴阳的这种动态平衡。而疾病一旦发生,无论外感疾病还是内伤疾患,病因病机及疾病的性质总体上总能按照阴阳的属性分成属阴还是属阳两大类别,在确定了疾病的阴阳属性后才能对疾病的病性有正确的认识,也能对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思路。对疾病的治疗,即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达到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的目的。所以中医思维下的诊病治病是以阴阳为纲,阴阳可以概括和解释人体脏腑功能和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各个方面,故《景岳全书·传忠录上·阴阳》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