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的发病基础

老年病的发病基础

随着我国人民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的增长,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性疾病进入我国的疾病谱,老年病患人数也在逐年增长,科学认识和诊治老年性疾病是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中医学对衰老和老年病的病因很久以前就有了论述与研究,华明珍教授在总结前人医论及多年临证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老年病的特点,将老年病发病的基本病理基础归纳为阴阳失调、五脏虚损两个主要方面。

祖国医学认为人进入老年,阳气渐虚,精血渐衰,体内阴阳只是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的平衡,阴阳平衡的调节能力下降,一旦外邪侵袭,或内在脏腑病变,极易发生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具体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失调和人体内部脏腑阴阳失调两个方面。在人与自然方面,祖国医学认为,体内阴阳消长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健康无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从人体内部而言,脏腑的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也同样会导致阴阳失调。具体有阳虚内寒、阳虚阴盛、阳损及阴、阴精不足、阴虚内热、阴虚阳亢、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其中尤以阳虚为多见。故人体内外的阴阳协调,动态平衡,是健康防病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年老之人,正气不足,气血虚衰,五脏失于濡养,故生理功能低下,机体生化不及,精乏气少,则脏腑功能易损:或卫外不固,邪气乘虚侵入人体,皆可引起疾病的发生,而老年人的五脏虚损尤以肾、脾的改变尤为突出。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育和水液代谢,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真阴为肾精,有濡润、滋养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与生长发育衰老过程和生殖机能有关;真阳为人体阳气的源泉,有温煦、推动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作用。机体温暖、水液代谢、消化吸收功能旺盛、摄纳肺气、平调呼吸等均与之有关。所以对肾又称“水火之旺”。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为藏精之所,曰为命门。精藏于此,是为阴中之水;气化于此,是为阴中之火。命门居于两肾之中,而兼具水火,为性命之本,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与肾气密切相关。人年至“五七”“五八”之后,肾气自衰。肾阳不足,阴寒内生、水湿泛滥、气不摄纳,可出现形寒肢冷、腰膝冷痛、五更泄泻、形体浮肿、气短气促、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尿等症;肾阴不足,髓海失充、虚热内生,可出现健忘、耳鸣耳聋、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而老年人以肾阳不足较多见。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为五脏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保障。金元时期的李杲创立“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学说,认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夫元气、谷气、营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弃,诸病之所由生也。”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而脾胃是元气之本。因为气血来源于食物的精华,生化之源在于中焦脾胃,脾胃为仓廪之官,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脾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肌肉、皮毛,荣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因而七窍灵,四肢用,筋骨柔,肌肉丰盛,津液通利,阴阳调畅,形体和精神健康。若脾胃虚衰,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之曰逆,逆者死”。人到老年,脾胃功能渐衰,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气血化生不足,常可表现为四肢无力、头晕眼花、纳差、面色萎黄、大便溏稀或便秘等脾不健运、气血不足之证。脾气虚衰,又可聚湿于内而生痰饮,出现浮肿、腹泻等症。

老年人的病理特点多以虚损为主,因老人肾精肾气逐渐衰竭,五脏六腑不能得到肾气濡养,功能也日渐衰退,当各脏腑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气血化生不足,各脏腑组织生理机能低下,必然会发生各种病理改变。所以老年病人多气虚血亏,体质虚弱,在治疗老年病人时,往往不能强攻猛伐,以免更伤病人正气。反而要多从扶正固本方面着手,注意固护正气,才能帮助年老体弱之人抗击病邪,帮助疾病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