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系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特色

对心系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特色

华明珍教授治疗心系疾病有着丰富的经验,治疗效果佳,笔者通过跟随华教授学习后,临证也有些许体会,现将华教授对心系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特点及治疗特色总结如下。

一、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为发病根本 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心五行属火,为火脏,主阳气。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而这些功能,都以阳气为根本,正气一虚,则诸病生焉。

2.气机不畅为重要环节 不仅重视正气虚衰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认识到正气一虚,则易招致外邪侵袭,或气虚而生郁滞,所以重视补正气的同时兼调畅其气机。

3.重视调理脾胃以治心病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能统摄血液运行脉中,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生化血液的功能旺盛,血量充足,则心有所主,其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脉外。心和血脉中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来决定。脾胃健运,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形成宗气,贯心脉以助血行。

在气机升降方面,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济于心,而脾胃居中,具有脾升胃降的生理特点,为阴阳水火上下升降之枢纽,如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道“脾胃……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只有脾胃健运,才能“清阳”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浊阴”走五脏。《素问·刺禁论》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认为肝、肺、心、肾四脏之气的升降出入是以脾胃为枢轴的。

4.重视脏腑间的互相影响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互相为用、相互制约,病理上互相影响,心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可以影响到心,心病常见二脏及多脏同病,虚实错杂。心病的病位虽在心,但与肾、脾、肝和肺等都有密切关系。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与心神关系密切,从心主神志这方面影响心病的发生。肝主藏血,主调畅气机,而心主血脉,从行气行血方面影响心病的发生。心肺同居上焦,其气相通,肺气助心气推动血行,所以,肺脏气机升降正常则血行正常。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无力升清气于心肺,则致气血亏虚而发为心病。

二、治疗特色

1.治疗原则 治法总则为“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此为病之总纲,治之大法。

2.治疗方法

(1)重视补不足的方法:补不足诸法不仅包括温补中气、温补脾肾等方法,还包括润养上焦、滋益荣卫、补血益心等方法。

(2)重视攻邪兼以扶正:有余则泻非单指攻邪,而是攻邪兼以扶正,或先扶助正气,后图攻邪,此乃治心病的重要组方思路。

(3)重视标本兼治:对于邪气侵袭、心神不安诸证,则镇神调心,对于瘀血阻滞或痰热扰神等证,强调益气与活血化瘀同用,或益气与清热化痰同用,重视标本兼治。

(4)重视调顺阴阳:对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诸证,则应调顺阴阳,如:交通心肾、交通水火的方法。

三、组方用药特色

1.重视培补脾胃之气 常用人参培补元气,用茯苓、白术、甘草甘缓补中,补脾胃之气,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用黄芪可引中焦脾胃之气上升心肺,以补心肺之不足。《黄帝内经》有“宗气贯心脉以行呼吸”之说,而宗气来源于脾胃,故而补脾胃即可补心气。陈皮可适用于中焦气虚,有湿有滞,和胃降浊,使该升者升,该降者降,使气得补而免生郁滞。加葛根可升提阳明经气,且有升阳作用,扶助心之阳气。

2.重视调畅气机 脾胃气机不畅致全身气机升降出入不畅,也是影响心之气机的重要因素。故用桔梗、橘皮、前胡、厚朴、杏仁条畅胸腔心肺的气机,此外,常用理气药还有防风、升麻、木香、柴胡、槟榔等,可见在心病的各理气药应用中,以升提发散和调畅脾胃气机药为主,提示心之气机不畅多因为外寒侵袭,阳气郁闭,或自身阳气虚衰不能使心主之气血运行布达全身所致。

3.重视安神药的应用 “心藏神”,主神明。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体现,如《灵枢·本神》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心神安定,则心脉搏动规律,血脉调匀。君主失明,心神不安,则心中惕惕,心悸易惊,久则心气不畅,血脉不调,故各种心病又多有心神不宁的表现,因此治疗过程中注重安神药的运用。

4.活血化瘀药的合理运用 血瘀是胸痹心痛的主要矛盾,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胸阳不振,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发为胸痹。自宋代开始,活血化瘀法被广泛用于胸痹心痛的治疗;明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活血化瘀方剂;清代是活血化瘀法应用的鼎盛时期,王清任、唐宗海等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使血瘀证治疗的理、法、方、药趋于完备。活血化瘀药的合理运用在心病治疗中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