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息风法治疗高血压病案

平肝息风法治疗高血压病案

赵某,男,68岁,汉族,已婚。2015年1月12日初诊。

[主诉]头晕1周,加重伴阵发性右手麻木1天。

[现病史]患者近1周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欲呕,时有耳鸣如蝉鸣,无肢体活动障碍,时感胸闷、心慌,自测血压偏高,BP170/96mm Hg,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效果不明显。今日晨起患者感头晕加重,欲扑,未摔倒,并感右手一过性麻木,约2分钟症状缓解,无肢体活动及语言障碍,纳食可,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平素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40~160/80~100mm Hg。嗜酒史30余年,每天饮白酒约3~5两,吸烟史30余年,每日吸烟30~40支。否认药物过敏史。父母早年去世,病因不详。

[体格检查]BP180/110mm Hg,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HR9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查体示:双眼无眼球震颤,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昂白试验( -),共济运动正常,双侧深、浅感觉无异常。舌质红,少苔,根部略厚腻,脉弦细。

[辅助检查]颅脑CT示:多发性脑软化灶。心电图:大致正常。血脂、血糖、肝功、肾功:正常。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肝风内动)。

[西医诊断]1.高血压病(Ⅲ级,很高危)。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辨证分析]患者老年男性,年过半百,阴气自半,嗜食烟酒,暗耗阴津,肝肾阴亏,阴不敛阳,风阳上扰,故见头晕,耳鸣;阴虚风动,时感肢麻;舌质红,少苔,脉弦细,为肝肾亏虚之象,舌根部略厚腻,为风痰之征。

[治法]平肝息风。

[处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天麻12g 菊花15g 生龙骨18g 怀牛膝12g

炙龟甲12g 生地12g 生牡蛎18g 天冬9g

玄参9g 白芍12g 麦芽6g 茵陈6g

川芎9g 赤芍12g 僵蚕12g 石菖蒲9g

郁金9g

水煎服,日1剂,3剂。

二诊:2015年1月15日,患者头晕改善,时感头昏、耳鸣,未再出现肢体麻木,纳食可,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BP160/100mm Hg,中药原方加磁石24g,水煎服,日1剂,7剂。

三诊:2015年1月22日,患者头晕改善,时感头昏,耳鸣较前减轻,未出现肢体麻木,纳食欠佳,眠可,小便调,大便偏稀,日2~3次。舌质红,苔薄白略腻,脉弦。BP146/90mm Hg,处理中药原方去玄参、天冬,加炒白术12g,陈皮9g以健脾化湿。

【按语】高血压患者病久,常常会出现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正如中医所说“久病入络”。此位患者之前已有脑血管疾病,患者未曾治疗。此次为中风先兆,所以如不积极治疗,极有可能使病情加重。华明珍教授选用镇肝熄风汤意在平肝潜阳息风,滋养肝肾。镇肝熄风汤是近代张锡纯创立的一首名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用于治疗“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萎废,或成偏枯”。方中怀牛膝引血下行,折其阳亢,并滋养肝肾,龙骨、牡蛎潜降肝阳,龟甲、玄参、白芍、天冬滋补肝肾之阴以制阳,肝阳不亢,肝风自息,以治其本。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喜调达而恶抑郁,故佐以茵陈、麦芽清泄肝阳之有余,疏达肝气,以顺肝性。加用天麻、菊花、僵蚕清肝平肝,石菖蒲、郁金祛痰开窍。后加用磁石以平肝潜阳,聪耳明目。但此方金石类药物较多,故易引碍胃之证,故治疗后患者胃纳欠佳,故加用陈皮以健脾消食。本方不宜久服,待治疗有效后当改用调肝养肝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