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明珍教授治疗腹泻临证经验
华明珍教授治疗腹泻临证经验
华明珍教授治疗腹泻经验丰富,她常说对疾病深入了解,治疗时才能胸有成竹,临证辨证细致入微,用药才可屡试屡效。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才会得到患者的青睐。笔者跟随华教授临证,将其对慢性腹泻的治疗归纳为4个方面。
1.温肾健脾、稍佐收涩 素体阳虚之人泄泻日久,脾阳亏虚日久导致命门火衰,肾阳虚不能助脾胃运化水湿,腐熟水谷,故泻下之物完谷不化。又肾开窍于二阴,为胃之关,关门不固,遂成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之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故温肾健脾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法之一。根据张景岳“久泻无火,多因脾肾虚弱也”的观点,老师常以白术、山药等健脾,补骨脂、覆盆子、菟丝子、何首乌、枸杞子、鹿茸、附子等补肾助阳。若病情较重,滑泄不止,此时可佐1~2味温肾健脾固涩之品,老师常用煨诃子、五倍子、芡实等药物。
2.淡渗利湿、分利清浊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全书·泄泻》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老师认为“脾虚湿盛”是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土虚木乘,脾虚及肾,即便是肝肾引起的泄泻,也多是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的。遵照张景岳“凡泄泻之病,多由于水谷不分,故以利为策”和“治泻不利水,非其治也”的治泄泻经验,华教授常用茯苓、泽泻等以分利清浊、健脾利湿。
3.理气和胃行滞 《景岳全书·泄泻》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等论述,故华教授在诊治腹泻时,不仅应用温肾健脾利湿药,还常配以厚朴、草果、豆蔻、砂仁、枳壳、神曲、鸡内金等理气行滞和胃之品。如在方中加补肾药补骨脂和消食药神曲,认为两药配用,一补一消,真正做到补而不滞,消而不伤,可达行滞和胃及止泻之功效。
4.益气固肠 泄泻证,无不由于脾胃,泄泻日久,滑脱不禁,必伤津夺液,耗气损元。华教授认为,“若久泻元气下陷,大肠虚滑不收者,须于补剂中加乌梅、五味子、罂粟壳之属以固之”,常用诃子、肉豆蔻、莲须、罂粟壳等以固肠止泻,人参、党参、黄芪、胎盘粉、冬虫夏草等以补气培元。慢性腹泻持续日久,人体正气受损,体液亏虚,运用收涩类药物,往往能收到涩肠止泻之效,使人体的阴液和正气得以保存。但是,收敛固涩类药物乃是为正虚无邪者而设,如若使用不当,则会“闭门留寇”,转生他变。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慢性腹泻,应当合理有效地使用收敛固涩类药物,察其纯虚无邪,应先固其滑脱,保元存阴液,待泄泻稍缓再以顾本。
慢性腹泻一般缠绵日久,病多反复,病因虽主要为“湿”,然寒、热、虚、暑、食、郁等,均可夹杂其间,变证多端,因在治疗中必须坚持同病异治,以“脾湿”为切入点,分阶段,分时期,三因制宜,在诸多症状中抓住关键,灵活辨证,祛邪务尽,最终适时收涩止泻,补中有通,涩中有利,徐徐收功。
在临证治疗中,还当注意以下几点。
1.燥润勿过,贵在相宜 久泻难免伤阴,治疗慢性泄泻使用温法时,应温而勿燥,免伤津液,此乃温法之要。一般的脾胃虚弱,用参、术、芪、草等平和的温药就可以了。有时则必须用燥药,如寒胜湿重,非苍术不为功;粪便夹大量白色黏冻,也须用苍术。又如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则舍桂、附不足以复其阳。但使用燥药,一要对证。二要注意配伍,如舌苔白腻厚,应用苍术;脘腹冷痛,气血寒滞,当用肉桂;畏寒肢冷,舌淡胖,需加附子;配合白芍则可护阴。三要用量适中,药过病所,势必耗伤气阴和胃液。慢性泄泻到一定阶段,伤阴重者,可兼见咽燥灼痛,口干舌红,甚则舌红绛光剥等症。此时阴阳两虚,寒热交错,当须兼顾为治。一方面常用甘平的党参或清补的太子参以益气,用山药、扁豆、莲肉、芡实等以补脾健运(这类药物补脾而不滋腻,化湿而不燥烈),用茯苓、薏苡仁以利湿(茯苓淡渗,性味甘平,于阴虚者无妨;薏苡仁渗湿益脾,不伤脾胃)。至于温燥药,或暂缓使用,或减轻剂量,或避免大辛大热,选用较为温和之品,如干姜、木香、砂仁之类;另一方面则用沙参、石斛等养阴生津(沙参清养气阴,石斛生津厚肠,对泄泻有利无害)。天冬、麦冬虽非重浊之品,但功能润燥滑肠,生地、玄参滑润,熟地滋腻,均以不用为宜。
2.既重整体,又取局部 医学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强调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而不是仅从局部病变着眼。临床实践也每每看到,整体的虚弱,可以导致局部的病变;而局部的病变反过来又常累及整体。例如对症状表现为热毒蕴盛,灼伤脉络,泻下夹脓带血,病变局部限于大肠端的慢性泄泻病人,除用汤剂调理脾胃,另以清利湿热、和营化瘀药如三七粉、锡类散等,另煎汁保留灌肠,使药液直达病所,充分发挥清除热毒瘀滞的效力。像这样整体与局部同治,可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