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明珍教授谈临证用药

华明珍教授谈临证用药

华明珍教授临证治疗选方用药主张从病情的实际出发,如开方时应考虑所取药物是否道地,煎药、服药的过程是否有困难,如口感过于难以下咽、药量过大、不利于煎煮等都应在医生处方的过程中给予关注,才能保证药效,达到治疗的目的。医生开出处方后,真正到患者入口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患者治疗有效、无效却常常只认为与医生用药的正确与否有关,做医生者就应该多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否则辨证再准确,其他环节出问题也达不到治疗目的。

华明珍教授用药主张既有疗效,又尽量口感好,患者易于接受。华教授常说:“患者生病已很痛苦,为医者应尽量减轻其痛苦才好。”气味异常者尽量不用。如一患者因心悸来诊,有位医者开药苦参15g,山豆根15g等,患者晚上服过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至急诊科治疗,请华明珍教授会诊,她看过处方后认为是处方苦寒药物太过所致。苦参、山豆根等药本身口感较差,气味不佳,用药时应小量,并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酌情使用,而不是仅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拿来就用,这样只会旧疾未愈又添新病。药物来源特殊者也不用,如五灵脂、蚕沙等动物的排泄物,华明珍教授均不应用。华教授认为这些药物对于患者来说均是较难接受的,即使疗效再佳,患者一旦知道药物的真实来源,内心不易接受,有时会认为不被尊重,心生误会,更何况并不是没有可替代的药物,所以临证多选用其他药物代替。另外,华明珍教授主张用药多选医食同源者,这样的药物副作用低,口感好,依从性高,更利于治疗,如《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可适当多采用,而对于一些副作用大的药品,则要中病即止。

华明珍教授对药物的体会常来自她自身的应用体会,这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如对于薄荷的体会,华教授说:“薄荷发汗力极强,一次我患感冒,在方药中加入薄荷10g,结果出了很多的汗,我本身偏于气虚,本想取薄荷疏散风热,却反发散太过,影响了疾病的恢复。再看薄荷的常用剂量为3~6g,可见古人用量来源于实践,我们的实践又是反复地印证前人的经验,所以临证治疗不发现问题又怎能深刻体会每一味药物的特性呢?”像这样华明珍教授常常把自身的用药体会,如服药后的感受、起作用时间、作用强度、持续时间加以记录,以便于今后的应用。华明珍教授认为,每一味药物,只有你认真体会和总结后再应用,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华明珍教授讲究注重一些药物的特殊功效,结合它的一般功效,应用时既注重特殊又符合一般,常会取得好的疗效。如京都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中为什么用远志? 远志的一般常用功效是安神益智,另外,远志尚有祛痰的作用,治疗咳嗽痰多。该方使用远志主要取其祛痰的作用,且咳嗽之人,夜间因咳嗽常影响入睡,远志又可安神,故可兼顾安眠,所以远志是合适的药物。熟悉了药物的药性才可理解有些药的应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