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治心之法
《伤寒论》治心之法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医学著作。通读全书,认为其对内科疾病尤其是心系病证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从中归纳出了诸条治心之法,进行了总结。
首先《伤寒论》中所述心病的病因有三:一是素体阳虚,复被邪扰,其阳更虚,如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也。”二是原有宿疾,感邪诱发,如少阴病“脉结代,心动悸”。三是失治或误治,如“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其心病主要症状为惊、狂、心烦、心动悸、不得卧、气上冲心等。《伤寒论》对心病的治疗以固本为主,扶正以祛邪;调整阴阳气血时,以阳气为先,同时也注意滋阴养血。
治心之法
1.通阳助心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为过汗损伤心阳之证,治宜温气助阳,桂枝甘草汤为汗后心虚助阳剂。
2.益气建中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为中阳素虚,气血不足也。宜温养中气,扶正御邪,中阳立则邪自解,营卫调则心得安,小建中汤补而有散。
3.壮阳制水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心为阳脏,肾为水火之宅。太阳病过汗伤阳,心肾俱虚,火亦不生土,而致少阴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则心下悸。真武汤温肾化气,补土制水,疗效确切。
4.养心复脉 《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为禀赋不足,气血衰微,或心有痼疾,内伤复感外寒故也。治宜益气生血,滋阴复脉,以散外邪。炙甘草汤气血双补,阴阳互调,则结代得复,动悸得宁,邪气祛除。
5.滋阴降火 《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为素体阴亏,邪气从阳化热,心肾不交之证。治宜滋肾阴而清心火。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安神除烦。
6.平肝镇惊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邪不解,本应防其变,无腑实证,反下之,致正虚邪陷少阳,表里俱虚。治宜平肝泻热,除烦镇惊。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7.化气平冲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太阳病发汗失度,虚其心阳,心阳不能下温于肾,下焦水饮阴邪,乘虚上凌于心而悸。治宜温阳平冲,化气行水,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8.复阳救逆 《伤寒论》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伤寒脉浮,其病在表,用火劫取汗,两阳相灼,变证由生,心为阳脏,汗出过多则亡阳,火气通于心,神被火迫则不守。故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镇惊救逆。
《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为少阴病里虚寒证,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温少阴为主,兼发汗解表。方中麻黄解表邪,附子温肾阳,细辛佐附子以温经,佐麻黄以解表。通过学习分析,认为华明珍教授的经验方强心复脉饮,即是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化裁而来。华教授活用经方,在掌握方义本旨的基础上,经化裁而用于治疗心悸病证,西医诊断为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她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为水火之脏,主一身阴阳,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如《医贯》载“五脏之真,唯肾为根。”心阳根于肾阳,若肾阳亏虚,必致心阳不振,而心脏搏动无力,直接影响心跳的数缓及脉象的虚实。如《伤寒明理·悸》篇云:“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临床多属缓慢性心律失常。命门火衰,心阳不振,寒邪内生,凝滞血脉,心神失养,可见心慌,胸痛,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唇甲青紫,舌胖有瘀斑,脉沉而涩等。华明珍教授以《伤寒论》之麻黄细辛附子汤加人参、川芎拟制而成强心复脉饮,温补肾阳为主,而兼活血通脉,益气养心。此为取其原方温补肾阳的主旨,加味后活用于心肾阳虚,瘀血阻络的心悸病证。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益气温阳,使心气复,心神宁;附子大辛大热,振奋心阳,温补肾阳,心阳通则心脉通,共为君药;麻黄、细辛则取其温经散寒,宣通气血之功效,为臣药;川芎为使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益气养心、化瘀行滞之功,使肾阳得复,心阳旺盛,气血流畅,心有所养,则悸痛自止。临证中若见阳不化气,痰浊内阻而兼胸闷、呕恶者,常加入半夏、薤白以通阳化气降浊;水失其治而水肿、胀满者,多加云苓、桂枝、白术以温阳化水通脉;心痛彻背者,常用姜黄、三七粉等增益化瘀通脉止痛之效。经多年实践,取得尚佳的临床疗效。
通过潜心研读《伤寒论》,体会到书中所载方药,尤其是诸多有名方剂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适用于外感疾病,更对现代内科疾病的治疗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文中所总结的治心之法将对今后指导临床实践产生非常深远的意义。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亦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华明珍教授经方活用的方法与经验以及辨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