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感冒的论治体会
老年感冒的论治体会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气候骤变或冬春时节较多。轻者或可不药而愈,而重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尤老年患者。
1.病因病机 就病因而言,感冒与风邪关系密切,又称“伤风”。风邪终岁常在,尤气候骤变及季节交替之时,乘虚袭人,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老年者精血亏耗,易为所中,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言:“五十岁至七十岁者,和气如秋,精耗血衰,血气凝涩……百骸疏漏,风邪易乘,和之伤也。”“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风易与他邪相兼夹,如寒、热、暑、湿、燥等,亦有感受时邪疫毒者。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肺为娇脏,而为华盖,为诸邪易侵之脏。邪之所中,主要病位在肺,亦与诸脏相关。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客于肺卫,致表卫调节失司,而见发热,恶风寒,脉浮。肺开窍于鼻,可见鼻塞流涕。咽喉为肺胃之门户,为外邪所乘,见咽部痒痛。肺主呼吸,司通调气机,肺气失宣,而见咳嗽等。
肺司气机,与诸脏关系密切,若病情进展,肺失宣肃,可进而影响到各脏腑,且随着衰老各脏腑的功能已然衰退。肺心同居上焦,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若肺失宣肃,肺气壅塞,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导致心血瘀阻;肺脾母子相及,而同主宗气的生成,决定后天之气的盛衰,肺失宣肃,易为脾贮痰;肺肝同司气机升降,“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肺失清肃,燥热内盛,可伤及肝阴,至肝阳亢逆;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病久而虚极于肾,最终导致肾不纳气等病理变化。
老年人常有多种基础疾病,外感可导致病情之间相互影响。如素有痰浊血瘀等有形之邪,而外邪易与之搏结,而化热生变,恶化原有症状;或素有阴虚内热,如糖尿病患者,而外邪入里从化,影响病机变化。外邪与宿疾之间相互影响,可致病情复杂,缠绵难愈。
2.积极治疗,既病防变 治疗上,老年感冒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重视预防。
治疗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分别治以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清热解毒等。明辨寒热赖于辨证论治。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风寒感冒,邪气可化热而见口干欲饮、痰转黄稠、咽痛等症状。现今随着制冷、保暖措施的改善,室内温差较大,不能单纯从季节温度来揣测寒温病机,须谨遵辨证论治的原则。
现代医疗条件改善,患者自行服药方便,也可能造成了病情复杂的临床情况。如过用退烧药等,致大量汗出,耗伤阴津,老年患者本有气阴耗伤,更不堪过汗,此类患者应注意顾护阴津,配合粥类、果汁等食疗也有利于调护,以免化燥助火。
老年人的特殊生理情况,也应引起临床注意,如便秘、失眠等。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症状,感冒时因饮水不足、饮食不规律等情况可有所加重,而通下之法或有引邪入里之弊端,此不可一概而论。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达肺气与润肠通便并不矛盾,如杏仁具有苦降之性,降中兼宣,通达肺气而止咳平喘;具有柔润之性,润肠通便,即为感冒常用药物。失眠亦为老年人的常见症状,感冒期间需要充分的休息以恢复正气,故可适当辅以镇静安神,如首乌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在解表的基础上,注意既病防变,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具体情况,分别施治。一方面,病变早期积极治疗外感症状,即“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另一方面,密切注意原有疾病,控制病情变化,如糖尿病患者,加强血糖控制,及时调整降糖方案;高血压患者,严密监测血压,维持血压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