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潜阳,活血宁心法治疗眩晕案
平肝潜阳,活血宁心法治疗眩晕案
李某,女,76岁,汉族,已婚。2011年2月21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头晕,伴心慌2周。
[现病史]患者于2周来因劳累过度出现头晕、心慌,休息后可缓解,活动后加重,伴憋喘,无头痛,无心前区疼痛,仅服降压药物,症状无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来诊,现仍时感头晕、心慌,活动后加重,伴憋喘,无头痛,无心前区疼痛,纳食可,眠欠安,二便调。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细、结。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自服氨氯地平,血压在150/80mm Hg左右,冠心病6年,未系统用药。
[体格检查]BP162/90mm Hg,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HR 78次/分,律不齐,偶可闻及期前收缩,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细结。
[辅助检查]ECG ST-T异常,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有时成对出现,有时成三、四联律,有时未下传,全程ST段有时下移0.05~0.1m V,T波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活动后明显)
诊断:
[中医诊断]1.眩晕(阴虚阳亢,瘀血阻滞)。
2.心悸(心虚胆怯)。
[西医诊断]1.高血压病(Ⅱ级,很高危)。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3.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
[辨证分析]患者年过半百,阴气自半,肝肾阴虚,虚阳上扰,上扰清窍,故见眩晕;肝肾阴虚,脉道不利,瘀血阻滞,心失所养,故见心悸,眠差。舌质暗红,有瘀斑,为瘀血阻滞之征,脉细结为阴虚阳亢、心失所养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宁心。
[处方]华明珍教授自拟方。
天麻10g 钩藤12g 菊花12g 川芎10g
云苓10g 酸枣仁24g 远志10g 苦参15g
丹参15g 五味子10g 陈皮12g 甘松12g
枸杞15g 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7剂。
二诊:2011年2月28日,服药后头晕明显改善,仍心慌,睡眠欠安,时感胸闷,憋气,纳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白,脉沉细。加强疏肝理气的作用。上方加郁金12g,香附10g。继服7剂。
三诊:2011年3月7日,未感头晕,仍时感阵发性心慌,无胸闷、憋气,纳食可,睡眠欠安,二便调。原方继服7剂。
四诊:2011年3月14日,仍时感心慌,活动后加重。纳食可,睡眠欠安,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结。加重补气活血之力。上方加桃仁10g,红花10g,黄芪15g。水煎服,日1剂,7剂。
【按语】患者年老体虚,多见多脏亏虚,以肝肾亏虚为主,兼以心失所养,治疗多方兼顾,共同取效,同时又有侧重,针对眩晕、心悸主症以平肝潜阳、宁心安神为主,兼以滋肾。方中天麻、钩藤、菊花平肝阳,枸杞养肝阴,兼以川芎、丹参活血化瘀,云苓、酸枣仁、远志、五味子、苦参宁心安神,陈皮、甘松理肝气,全方标本兼治,共奏平肝潜阳、活血宁心之效。眩晕为肝风内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合以活血化瘀之品,“无痰不作眩”,故又要佐以化痰理气,“无虚不作眩”,根据病机佐以补气理虚之品,更切合病机,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