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养肝
浅谈中医养肝
民间流传着许多与肝相关的俗语,如肝胆相照、大动肝火、剖肝泣血等,体现了人们对肝的朴素认识,如肝与胆密切相关,肝与情绪激动关系密切,肝藏血等。这些认识与中医观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浅述中医养生中肝的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1.中医学中肝的概念 从俗语就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所论的肝,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肝脏。可以理解为以肝为核心的系统,注重的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肝,而是功能活动的征象,并借鉴了五行理论等哲学思辨方法。肝,与胆、目、筋、爪等共同构成了肝系统,与四时之春季、地域之东方、颜色之青色等相对应。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素问·五脏生成》言:“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灵枢·本输》言:“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即俗语肝胆相照。
肝的生理病理特点可以概括为体阴而用阳。一方面,肝藏血,依赖阴血滋养,即肝非柔润不和,如“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成》),肝血充盛,功能才能发挥正常,上荣目窍而视物正常。另一方面,肝主疏泄,像树木一样喜条达而恶抑郁。朱丹溪首先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原指疏泄精液的作用,后世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逐渐扩大了这一概念,具体表现在生理功能上有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调节水液代谢、调节生殖功能等。
肝之为病,大致有虚实之分。虚者多见肝血不足、肝阴不足。因为劳伤损耗,如“久视伤血”(《素问·宣明五气》),主要表现在过度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长时间熬夜等,损耗精血,出现视物不清,血气不足等。或因为衰老而阴血损耗,如“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或妇人经、孕、胎、产等生理损耗。或因为疾病耗伤的,如内热灼伤阴津,或先天生化不足,或后天运化不及,更有因药食过于温燥,耗伤阴血等。
实者有肝气郁滞、肝火上炎、风阳妄动,或湿热寒凝等,多以肝气郁滞为基础。气郁则伤肝,“有所不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肝郁而化火,火性上炎,可见面红目赤,头晕胀痛,口苦,耳鸣,情绪急躁易怒,即常言道大动肝火,见于盛怒、暴怒而使情绪变得格外激动。火炽灼阴,阴不敛阳,而阳亢无制,可见眩晕耳鸣,头重脚轻,手足麻木,甚或口眼斜,半身不遂等,并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阴亏之象。另有外邪所伤者,如湿热蕴结肝胆,或寒邪凝滞肝经脉络等。
2.中医学对肝之养生的建议
(1)应春之升:肝属木,应春阳发泄,主升发之象。《黄帝内经》为春季护肝养生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季为万物复苏萌发的时令,人们也应该顺应气象,早些起床,舒散筋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而不要滥行杀伐,违逆春升之气。
(2)益智怡情:“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古人以忠肝义胆、胆识过人等赞美具有坚定意志的人。如辛弃疾的词,“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忠心耿耿,仗义行事,就算面对僻远蛮荒的处境,仍积极执着,不必惊惧猜疑。生活总是存在残酷无常的一面,只知“享受当下,岁月静好”,回避现实的困难,固然获得一时的轻松,总难免过后的空虚和落寞。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利用时间和心智向自己真正向往完成的目标努力,而有舍有得,更容易保持心态的宁静与平衡。
(3)生活节制有度:世人徒然羡慕上古之人的清静无为,而《黄帝内经》所述也仅限于“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可见理想的“百岁乃去”仍是得益于高尚智慧的文化修为和严谨有序的生活管理。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当避免长时间看书,或长期使用电脑、电视,以免造成用眼过度;避免久坐不动,以免使肌腱、韧带僵硬,失于柔韧灵活;避免过度饮酒,或过食肥甘厚味,以免湿热郁结于内;避免不安全用药,以免增加解毒负担;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病毒侵袭,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4)食疗养肝:食疗文化源远流长,是百姓易于接受的保健方式。许多食物既是性味较为平和的食物,也具有药物的调理作用。现列举几种常用的养肝食材于下。
①滋阴敛肝:耗伤肝阴肝血过多者,宜滋阴之品,如桑椹、黑芝麻、枸杞。桑椹味甜汁多,酸甜适口,自古就是人们常食的一种水果。如《诗经》有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欧阳修的诗句:“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中医药用,认为它味甘、酸,性寒,善滋阴补血。《神农本草经疏》解其“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本草纲目》载桑椹酒,也取其滋阴补血、补益肝肾的作用。黑芝麻有滋补肝肾之效,日常可以做成黑芝麻糊、芝麻糕等各种食品。黑芝麻质润,兼具滑肠之性。枸杞,亦可加工成各种食品、保健酒等,善滋补肝肾。《药性论》解“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神农本草经疏》称:“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盖热退则阴生,阴生则精血自长,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二脏之阴气增益,则目自明矣。”苏轼有首诗专颂枸杞,赞其“神药不自闭,罗生满山泽”。但枸杞性滋腻,故内有实热,或脾虚有湿者不宜。
不同于甘味之剂滋补之力卓著,乌梅味酸入肝,主收敛生津。刘鸿恩以“知梅学究”自誉,善用乌梅敛肝,他以农民耕田为喻,脾土化水谷之精以生气血,就好像农民耕田而收获庄稼以供国用,若酷吏为害,农民则垂头屏息,无暇劳作,而上下俱困,此时治理之道在于以吏治,正如敛肝则脾舒,脾舒而气血得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乌梅食疗有健脾开胃、生津止渴、敛肺止咳等功效。常用于加工蜜饯,如“十蒸九晒,数月一梅”。但胃酸过多,或有实邪者慎服。
②疏肝:肝气郁滞者,宜芳香之品疏肝理气。玫瑰花不仅是观赏花卉,也可用于制作食品或提炼精油等。玫瑰制品具有舒气活血的作用,如《本草正义》解“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主要取其疏肝之效,肝气条达,血行和畅,有助于舒缓情绪,防治肝郁气滞型的月经不调、失眠、抑郁等。但疏肝者多气燥,阴虚火旺者慎服。
山楂味甘酸,可以制成许多美食,如冰糖葫芦、山楂糕等,是调理气血的代表食物。人们熟悉山楂开胃消食的作用,常用以促进肉食等消化。传统中医认为,山楂入脾、胃、肝经,除了消食化积的作用,还具有行气散瘀之功效。张锡纯解“山楂,若以甘药佐之(甘草、蔗糖之类,酸甘相合,有甲己化土之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西医学也证实,山楂有助于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有益于高脂血症、脂肪肝、冠心病等疾病的防治。但山楂含有大量有机酸,若空腹食用,会因胃酸过多导致对胃黏膜的不良刺激,尤其对于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等患者不宜。
③清肝平肝:肝火上炎者宜清,风阳上亢者宜平。如菊花有黄菊花、白菊花、野菊花等。其中黄、白者皆可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而白菊花味甘,口感较佳,但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花类入药,多宣扬疏泄,而菊花的花期已至秋季,所谓“此花开尽更无花”,而禀金之肃杀之气,又摄纳下降,能平肝木之火,平息内风,抑木气之横逆。常用如菊花茶以明目养神。但菊花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自古就作为野菜被人们食用,或烹炒做菜,或煮粥熬汤,所谓“至贱而有大功”。古书多用其医治乳痈、疮疡等,可内服外用。如《神农本草经疏》解蒲公英:“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啖之良”。蒲公英还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可与菊花、金银花等同用。现代研究认为,蒲公英不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杀菌作用,还有抗幽门螺杆菌、利胆等作用。因其苦寒,阳气亏虚或寒邪内盛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