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病辨治谈整体观

从心病辨治谈整体观

整体恒动观是中医治疗的精髓所在,是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些观点应该贯穿在治未病到发病,从治疗到预后的各个环节,即贯穿于临床治疗的始终。

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构成的。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的五个生理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润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从而形成人对自身的有机的整体性认识并体现于生理病理和诊治等各个方面。心病的诊断与治疗亦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心主血脉,心生血(心有奉心化赤的作用),所以与血、脉有关的疾病常从心辨治,而心病则常从血脉来辨治。如胸痹心痛常常由心脉痹阻、心血不足等方面入手。血、脉的病变则从心之气血阴阳之虚损、偏盛偏衰等角度着手。

心主神明,凡是与神志有关的病变,常从心考虑。如失眠、癫狂、郁证、痴呆,温病中邪闭心包、热入营血等证常考虑为心神被扰、心神失养、心窍被蒙蔽等,多采用安神定志、开窍醒神等治疗方法。

心开窍于舌,其体在面,故与舌、面有关的疾病亦可从心论治。舌红、舌痛、舌有溃疡等可考虑心火上炎,采用清心火治疗。舌淡、面白可考虑心血不足,采用补血养心之法。面、舌色暗,甚青紫,考虑心血瘀阻。

心在液为汗。许多自汗、盗汗的病人除了从气虚、营卫失调、湿热蕴结等方面考虑外,尚可从心气虚、心阳虚辨证。大汗亡阳之危证,常是心阳暴脱的危候。

心与小肠为脏腑关系,心经实火可下移于小肠,反之小肠有火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小肠有火,治疗上通过清心火可利小便。如心火亢盛,可通过利小便以泻心火。

心与其余四脏又有着相互为用、相互影响的作用,临床辨证时应全面考虑,整体论治。如心血不足,除有血虚的症状外,尚可有心神的改变。心神的病变又可致血虚,影响他脏则可见肝气不舒,脾失运化等证,如耗伤阴津,肾水不能上济心阴,心火独亢于上而出现心肾不交的症状。

治疗上亦应本着整体观的思想,如心血虚时,补心血的同时,应考虑养心神、健脾、疏肝等药物。

所以整体观为疾病辨证、诊断、治疗、预后提供了思路。它不仅是中医基础理论,亦是临证治疗的思路方法。特别是对疑难病的治疗常常显示出整体观的优越性,体现出中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