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药治病的原理
试论中药治病的原理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虚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因此,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药物治病的性质和作用统称为药物的性能,主要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基本的治疗用药规律。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另外还有淡味、涩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一般临床用药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但有时在配伍其他药物复方用药时,就可出现或用其气,或用其味的不同情况。临床既要熟悉四气五味的一般规律,又要掌握每一药物气味的特殊治疗作用以及气味配合规律,才能很好地掌握药性,指导临床用药。
由于各种疾病的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这就是药物的归经。临床可以根据药物的归经对相应脏腑、经络病变有针对性地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毒药”是古代医药文献中药物的总称。张介宾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也,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后世本草书籍标注的“大毒”“中毒”“小毒”多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认识每一药物有无毒性以及毒性之强弱,治疗时可采用“以毒攻毒”的法则,如应用适宜的毒药来解疮毒、杀虫等。同时,认识各种药物的有毒、无毒、大毒、小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作用之峻利或和缓,并能根据病体虚实、疾病深浅来适当地选用药物和确定用量。并可通过必要的炮制、配伍、制剂的环节来减轻或消除其有害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中医注重阴阳、脏腑、经络的理论,主张整体论治,利用方剂中药物配伍的综合作用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中药大多通过方剂的形式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方剂的整体功效要大于方中诸药的功效或其相加之和。方剂通过“君、臣、佐、使”的合理配伍,方剂中的药物通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大小等的选择,再通过配伍关系即“七情”以达到增效减毒等治疗效果,最终完成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疾病好转治愈。
所以说中药治病原理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为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并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的医学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创造和逐步发展而成的,是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