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通阳气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经验

温通阳气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经验

中医学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有着独特的优势,华教授认为,阳气不振是其重要的病机要素,当治以振奋阳气。

1.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现代医学认识 缓慢型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多发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心包炎引起窦房结急慢性缺血、炎症浸润等引起窦房结功能异常。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引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房室传导阻滞,也可能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情况。尤其随着现今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缓慢型心律失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缓慢型心律失常症状不一。轻者,可仅表现为心慌、记忆力减退、乏力和运动耐量下降;重者,则可出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的症状,引起心绞痛、一过性黑蒙或晕厥、少尿;晚期甚至可因心脏停搏或继发心室颤动而导致患者死亡。

西医的药物治疗常缺乏长期有效的治疗作用,主要是短时间应用M受体阻滞剂或β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剂以提高心室率,但易产生焦躁、失眠等不良反应。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采用心脏起搏器治疗,但价格相对昂贵,患者不易接受。因此,中医学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2.阳气不振是缓慢型心律失常的重要病机要素 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以脉象为基本要素,以迟脉多见,可并见沉、细、结脉。另见心慌、胸闷、乏力等临床症状。心主血脉,本病的主要病位在心。治疗可参考中医学中“心悸”“胸闷”“怔忡”“厥证”等病症。

心主血脉,心阳推动气血运行,心阳不振则鼓动气血无力,血行缓慢,脉象迟缓,即“迟者为阴”(《素问·阴阳别论》),气血周行缓慢而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见疲乏衰惫之态。而心阳根于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老年人肾阳渐衰,伴见怕冷、眩晕、腰酸腿软等症状者,或因久病而耗气伤阳,阴寒内生,寒凝滞涩,阳气不舒。肾阳虚则不能上助心阳,可致心阳不振而发病。即“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千金翼方》)。可见心肾阳虚为主要病机,阳虚鼓动无力而气滞,不能推动血行而为血瘀,不能促进水液代谢而为痰湿,气滞、血瘀、痰浊痹阻而加重阳虚。因此,振奋阳气为重要的治疗方面。

3.振奋阳气是缓慢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治则 自《黄帝内经》始,中医治疗重视阳气的作用。“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的振奋,不仅要温补阳气,更重视温通阳气,以充分发挥温煦、推动的功能特点。

代表方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它出自《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少阴阳虚、感受外邪的少阴兼表证的主方。方中,麻黄“走少阴,去营中之寒”。细辛味辛性温,发散风寒,有走窜开滞之能,可开胸中滞气,疏通关节。麻黄、细辛辛温发散,两药合用为温经散寒、宣通气血的药对,有散寒升阳,走表达里之功效。附子温壮元阳,专于补火助阳,为补阳要药,其性走而不守,上能助心阳以通脉,中能温脾阳以散寒,下能补肾阳以益火,而温护心肾阳气。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取其温阳散寒之功。其中附子温补肾阳而有通达之性,且“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即合诸补气药以达其效,尚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而为救急所用。麻黄性温辛散,配附子温经散寒,“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本草正》)。细辛气味辛温,佐附子以温经,但细辛不宜过用,有说法其为“阳药也,升而不沉,虽下而温肾中之火,而非温肾中之水也。火性炎上,细辛温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

麻黄、附子、细辛善振奋阳气,可为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基本药组,可合温补肾阳、健脾益气等药以扶正,亦可合活血祛瘀、祛痰辟秽之品以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