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女子以肝为先天”与内科疾病论治
试论“女子以肝为先天”与内科疾病论治
女性与男性在其脏腑结构与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等诸多方面皆有不同,体质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也导致了其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映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中医学讲求整体观念,所谓“因人制宜”,这就要求即便是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治,也需要充分考虑女性的体质特点。
妇科有言“女子以肝为先天”。此首载于《临证指南医案》,在“淋带”中有案说:“女科病,多倍于男子,而胎产调经为主要……从左而起,女子以肝为先天也。”后世常引此以强调肝与女性的心理、生理的关系密切,对女子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理论渊源 《灵枢·五音五味》说:“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此言妇人因经、孕、产、乳等生理原因失血而致血虚,故其生理特征是血不足而气有余,而肝主藏血而司疏泄,体阴而用阳,显然女性的生理特点与肝有关。《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载:“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此以天癸时限区分妇人体质特点,当为前言的补充。少小之时,先天未成,五脏全而未壮,皆仰赖先天肾精;行经始就要重视肝,此期内妇人需要经历经、孕、产、乳等重要生理过程;进入衰老期后,先天将绝,需赖后天以充先天。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上》有言:“然而女子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爱、爱憎、嫉妒、忧恚,染着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瘥。”认为女子的情感需求多于男性,且性情敏感,易波动而不易平复或自我克制。因此,比男子更容易受到情志所伤。肝主疏泄,而司调节精神情志,即“肝主谋虑”,故王士雄按《柳州医话》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2.生理病理基础 女子生理、病理与肝的关系密切,浅述于下。第一,女子易伤于情志,肝主疏泄而司调节精神情志;第二,肝经环绕阴部,由少腹沿两胁上行,且肝主疏泄,而调理冲任,助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事应时而下,否则可致冲任失调,气血失和;第三,女子之经、孕、产、乳皆以血为本,而肝主藏血,且肝藏血是肝主疏泄的物质基础,即“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温病条辨》)。
3.对内科疾病的临床意义 “女子以肝为先天”着重强调从肝论治对女子的重要性,这对于治疗女性的内科疾病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肝病多实,多气滞、多血瘀、多郁火,所以治疗肝病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肝泻火。肝病之虚,多为阴血之虚,可兼虚火。
女子多肝郁之证。女子的经、带、产、乳等使机体气血常欠平衡,即“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有余于气”则肝气易郁易滞。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情绪激动如勃然大怒、所欲不遂则抑郁不乐。秦天一按:“因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木病必妨土。”肝主疏泄,而有调节全身气血运行之职,肝气郁滞,气滞则血瘀。血瘀致病广泛,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咯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等。甚则郁而化火,火性炎上,肝火旺盛,则肝气容易上逆,若热合湿邪下注,可见黄疸、淋证。肝属木,肝气郁滞,可乘脾土而影响脾胃运化水谷,使得气血化生乏源,且中焦气机不利而易聚湿生痰,变生他症。
女子多肝血不足之证。前述女子“不足于血”,肝血亏耗,肝阴不足,则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阴虚生内热,阴血亏耗,亦有虚火上炎,可见面部烘热,潮热盗汗。而肝肾同源,肝血肾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相关。肝血亏耗,也可损及肾精,而阴不敛阳,肝阳亢逆,可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等。
《柳州医话》说:“肝木为龙,龙之变化莫测,其于病也亦然。”肝之于内科疾病的表现复杂多样,变化多端,而因“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生理特点,使得辨证论治中需要给予肝气与肝血充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