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气
论阳气
气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分阴阳,气中向外的、向上的、亢盛的、轻清的、功能性的有阳属性的一面的为阳气。即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具有气化温养功能,可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现试论之。
1.阳气的主导地位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的支持。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指出阳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如同太阳在天体中的作用那样,不可缺少。天体必赖太阳有规律地运行不息,才能光明爽朗,万物化生;人体中赖阳气运行畅通,才能保持健康。无论形体的强健、精神的聪慧,都以阳气充沛不失其常为前提,即所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张介宾在《内经图翼》中将阴阳二气和平、相互化生为正常作为立论的前提,但又反复强调阳气在阴阳二气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即“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重视阳气在后世临床应用方面也有充分体现。后世在治疗气血两虚或大失血时,首重顾护阳气,所谓“阴血难以速生,阳气所当急固”,均是补阳气为先的体现。
2.阳气与致病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散,人就会死亡。风寒暑湿之邪、情志过激、饮食不节均可使阳气受伤而致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指出了风寒暑湿之邪损及阳气,而引起不同类型的病证。情志过激是阳气逆乱,损伤阳气的重要原因。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饮食不节也可损伤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另外,阳气失调,也容易招致外邪侵袭而发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举例,阳气失调“开合不得”,则“寒气从之”,寒性收引,令人筋脉拘急,可为“大偻”之病。指出了阳气先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之理。反之,若阳气调顺,则外邪难入,即“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再者,尽管阳气至为宝贵,但若运行失调、阻遏不通,或过于亢盛,也可为邪、为害。阳气壅塞阻隔为“实”也可致病,甚至引起死亡。即“阳蓄积病死”,因“阳气当隔”而然。
3.养生必须养阳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介宾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去。”治病和养生要顾护阳气。治疗注重邪在外,当“攘”之,“汗出而散”;阳热内蓄者,则当急邪去之,即“隔者当泻”。养生应避免外邪侵袭,“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在内调养神志,“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平时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从而保障阳气“清静”。“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举例指出一日之中顺应三时以养阳:“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凡此三时,形乃困薄。”一日如此,一年之时序其理亦当如此。
所以说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时时顾护阳气是临证治疗疾病和养生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