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匮》谈对百合病的理解

读《金匮》谈对百合病的理解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中提到百合病,是由于热病之后,或情志不遂引起心肺阴虚内热所致,临床以神志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异常及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关于百合病,有三种说法:一是以药物命名说,以清代医家魏荔彤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合为主药而命名;二是以病机命名说,以清代尤怡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病机高度概括而命名;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三是以病证命名说,以清代黄元御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病之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而命名。

百合病的临床表现有:“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一是心神不宁证: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等异常;二是常见阴虚内热证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病因病机:七情郁结,忧思成疾:本病在发病前,病者就有多虑多愁、沉默寡言等性格特征及遇事不遂愿等发病条件。平素情志抑郁,忧思不断,或所愿不遂,或境况不佳,不能自释,耗伤心肺,以致阴血暗耗,虚热内生,则神气失其依附;心主血脉而藏神,肺主气而朝百脉,司治节,心肺阴液耗伤,气血失调,心失所养而神明无主;肺主魄,魄不安如有神灵,而肺阴亏损则百脉无所养,行动、语言、思维、饮食失常,而成为本病。除此之外,本病也可发生于各种热病之后,因余邪未尽,邪恋伤阴,心肺阴液耗损,气血失调,神明无主,百脉失养而发生本病。也有因临证汗、下、吐三法用之不当,病去而阴虚未复而导致发生百合病。《诸病源候论·伤寒百合候》认为“多因伤寒虚劳,大病之后不平复,变成斯疾也……”《温热经纬》:“此病仲景以百合主治,即以百合名其病。其实余热逗留肺经之证,凡温、暑、湿、热诸病后皆有之,不必病也。肺主魄,魄不安则如有神灵。”《张氏医通》:“……此本平时思虑伤脾,脾阴受困,而厥阳之火,尽归于心,扰其百脉得病,病名百合……”《医宗金鉴》:“伤寒大病以后,余热未解,百脉未和,或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或偶触惊疑,卒临异遇,因而形神俱病。并说百脉周于身,脉病则身病,故身形而和不和,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也。”

辨证施治: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误汗后,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误下后,用滑石代赭汤清热利尿、和胃降逆;误吐后,用百合鸡子汤养阴益胃和中。变渴者,用百合洗方或瓜蒌牡蛎散内外同治;变发热者,用百合滑石散滋阴清热利尿。

百合病常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相似。临证常可见到。对于心肺阴亏,虚热内生者可应用百合地黄汤加减,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如华明珍教授曾治疗一位糖尿病患者郭某,因家务繁忙劳累,生气后出现心烦,不能入睡,坐立不安,时欲哭,口苦,心中惴惴,不能自止,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华明珍教授予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并配合精神疏导,患者症状缓解。华明珍教授常说“要读古书,古为今用。”认真阅读古籍,真正理解古人的用意,掌握古人辨证的方法,灵活地加以应用,才是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