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涵木法治疗高血压病案
滋水涵木法治疗高血压病案
蔡某,男,54岁,已婚。2014年11月6日初诊。
[主诉]反复头晕、头痛10余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10余年前因劳累、紧张后出现头晕,头痛,测血压140/96mm Hg,休息后可缓解,未治疗,最高血压可至160/102mm Hg,于2年前开始服用缬沙坦80mg/次,血压维持在130~146/86~94mm Hg,近1个月来,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痛,自测血压偏高且不稳定,服药后血压仍维持在146~164/96~104mm Hg,伴头昏沉,善忘,纳食佳,眠差,多梦,二便调。舌质红,苔少,脉弦细。
[既往史]高脂血症病史2年,未系统治疗。无烟酒嗜好,母亲有高血压病史。
[体格检查]BP164/104mm 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心电图、尿微量蛋白示:正常。颈动脉彩超示:双侧颈动脉硬化。血脂示:胆固醇5.82mmol/L,低密度脂蛋白3.71mmol/L,余正常。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Ⅱ级,中危)。
[辨证分析]患者年过半百,阴气自半,烦劳过甚,导致肾精亏耗,肾阴虚损,既不能上充脑髓,兼济心火,又不能下涵肝木,肝肾阴虚,阴不制阳,以致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故见头痛眩晕,脑髓失养故健忘,心失滋养故失眠。舌质红,苔少,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征。以滋水涵木为治则,治法以平肝潜阳,滋肾宁心。
[治法]滋水涵木。
[处方]嘱患者仍继服缬沙坦,降压方加减(华明珍教授经验方)。
天麻10g 钩藤10g 石决明24g 牛膝10g
杜仲12g 桑寄生12g 首乌藤18g 茯苓10g
夏枯草15g 葛根15g 白芍15g 丹参15g
生山楂15g 制首乌12g 炒酸枣仁24g 制远志10g
水煎服,7剂,早、晚分服。
二诊:2014年11月13日,患者头晕、睡眠较前改善,仍时感头痛,余平妥,自测血压在140~150/90~100mm Hg,舌质红,苔少,脉弦细。原方加蔓荆子12g,僵蚕10g。继服7剂。
三诊:2014年11月20日,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睡眠改善,仅偶感头晕,无头痛,纳眠可,小便调,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查BP136/82mm Hg。原方去石决明,加草决明18g,继服7剂。
四诊:2014年11月27日,患者无明显不适,自测血压平稳在126~138/76~88mm Hg,嘱患者继服缬沙坦,中药原方仅晚上服半剂。3剂,水煎服。
后随访,患者恢复,仅服缬沙坦降压,血压平稳,无明显不适。
【按语】中医虽没有高血压病之病名,当属祖国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华明珍教授认为高血压总以内因为发病基础,发病之后,由于素体禀赋及原始病因的不同,疾病先后阶段的演变发展,可表现出多种病理变化及不同的证候,因此,必须辨证论治。病机涉及五脏,其治疗应注重“五脏同调”。《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时眩……病本于肾。”“太阳司天,寒饮所胜……时眩仆……病本于心。”所以治疗首重肝、肾与心。降压方是华教授的经验方,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眩晕。其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杜仲、寄生、制首乌滋补肝肾,葛根、白芍养阴生津,首乌藤、炒酸枣仁、制远志宁心安神,久病及络,常兼痰湿,故佐以茯苓养心安神,健脾渗湿,丹参活血兼以宁心,生山楂活血化瘀,祛痰化浊。全方平肝潜阳,滋肾宁心,切合病机,故疗效满意。细审华教授降压方中所用药物,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寄生、首乌藤、炒酸枣仁、葛根、丹参、生山楂现代药理均有降压作用;制首乌、生山楂、炒酸枣仁有降血脂的作用。研究证实,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早期即存在血行瘀滞的病理改变,瘀血证贯穿高血压始终,且影响预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改善症状,提高降压疗效,故临床没有明显血瘀表现时,即加入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提高疗效。所以基于此,华教授在方中加用了丹参、白芍、生山楂等活血化瘀的药物。纵观全方,辨证切合病机,使治疗针对性强,临床疗效方可达到满意。高血压病是慢性病,中药降压疗效肯定,但患者大多难以长期坚持服药,影响了治疗的依从性,西药简单易行,易于患者坚持,所以当患者服用西药后仍出现头晕、头昏、头痛、睡眠障碍等各种不适,或患者血压不稳定时,华教授常常根据中医辨证治疗,使降压达标的同时让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提高,绝不囿于中西药物的治疗之纠结,而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