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双补法治疗眩晕案

阴阳双补法治疗眩晕案

赵某,女,52岁,汉族,已婚。2014年3月17日初诊。

[主诉]头晕,颈部不舒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近半个多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颈部僵硬感,神疲倦怠,乏力,时有心烦汗出,畏寒肢冷,眠差,多梦,纳食可,二便调。

[既往史]3个月前查体曾测血压偏高,140/90mm Hg,无明显不适,未系统检测及治疗。绝经1年,否认药物过敏史,无不良嗜好。

[体格检查]BP150/94mm Hg,余( -)。舌质红,苔少,脉细弱。

[辅助检查]ECG:大致正常。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均正常。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阴阳两虚)。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Ⅰ级,低危)。

[辨证分析]患者年过半百,体质渐虚,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皆不足,清窍失养,故见头晕,心失所养,故见眠差多梦,阴阳气血亏虚,经络失养,故见颈部僵硬感;神疲倦怠、乏力、畏寒肢冷,为气虚甚而至阳虚之象;舌质红、苔少为阴虚之征;脉细弱为气阴两虚的表现。

[治法]阴阳双补。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12g 生地12g 山萸肉12g 山药12g

丹皮12g 茯苓12g 泽泻9g 淫羊藿12g

知母12g 当归12g 珍珠母15g 肉桂3g

黄连6g 黄芪15g 葛根24g 牛膝12g

桑寄生12g 杜仲12g 天麻12g

水煎服,日1剂,7剂。

二诊:2013年3月24日,头晕改善,颈部僵硬感减轻,仍时感心烦,眠差,多梦,时汗出,纳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少,脉细弱。BP150/90mm Hg。中药原方加炒枣仁24g,合欢皮12g。水煎服,日1剂,7剂。

三诊:2013年3月31日,头晕改善,颈部僵硬感明显减轻,心烦、眠差较前好转,时汗出,纳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细。BP144/92mm Hg。患者颈部僵硬感改善。中药原方去葛根防其发表加重汗出,原方去熟地,生地改为15g,继续养阴并防熟地滋腻碍胃。水煎服,日1剂,7剂。

四诊:2013年4月7日,患者仅偶感头晕,无心烦,睡眠改善,精神佳,纳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细。BP130/80mm Hg。中药原方继服4剂。

【按语】本案患者天癸绝,肾精亏虚,而致阴阳两虚,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亏脑髓失养,故眩晕。《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景岳全书》也有“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肾虚,心肾不交,心失所养,故见心烦、眠差、多梦。阴虚化热,阳虚不能固表,故时时蒸汗外出,治疗当阴阳双补,采用六味地黄丸补肾阴、肾气,肉桂、淫羊藿温补肾阳,另肉桂、黄连为交泰丸交通心肾。佐以牛膝、桑寄生、杜仲补肾强筋,知母养阴,黄芪补气,葛根、天麻、当归舒筋通络,养血和血,珍珠母重镇安神。全方阴阳气血调补,重在调补阴阳,疗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