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明珍教授诊治胸痹中的整体观

华明珍教授诊治胸痹中的整体观

华明珍教授在临证诊治疾病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论渗透于疾病诊疗的各个方面。华教授强调诊治疾病应结合气候变异、自然环境、个人生活及饮食习惯、社会关系、工作性质、个人体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甚至因事制宜。人体五脏之气的运动变化实际就是人体顺应自然气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表现形式。《素问·脉要精微论》描述四季的不同脉象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说明常人之脉,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对应自然界阳气的生发、外散、内收、潜藏,相应表现为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的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当人的生活起居、劳作休息反常,使人体的阴阳交替与自然界的变化不相一致,或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变化异常时,就会导致人阴阳失衡、气机紊乱而发生疾病。所以,人的生活习惯、起居劳作往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故《素问·调经论》在概括病因分类时说:“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阳,或生于阴。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所以,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不能与自然规律相违背。

《灵枢·五变》说:“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说明在同样的病因作用下,因各人的体质、脏腑、气血、阴阳各不相同,其患病的种类和疾病的表现也会完全不同。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一定要考虑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饮食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性情心理的差异,并把疾病所处的特定时间因素、地域因素考虑进去,才能在治疗上区别对待,因人而异。这从实质上否定了人体疾病的孤立性,说明人体自身疾病与自然界的各种因素互相关联、相互影响,是把产生疾病的内外因素综合归纳总结的结果,是非常典型的整体观思想。关于脏腑的实质,是构成这个脏器并维持其功能活动的气,除了供养这一脏器之外,同时也参与与此脏具有密切关系或属络于此脏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活动。例如心气,除了是心的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外,同时也参与脉、舌、手少阴心经等官窍、组织的功能活动。如果心气发生变异,除了可以表现为心的功能异常,舌、脉和手少阴心经也必然会通过异常表现来提示心气的变化,这也是中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整体思想的诊断思路。

就人体本身而言,人体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个脏腑、经络、官窍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各脏腑之间通过经络为联系通道,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情况下,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心与其他四脏在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上有着密切关系,心病的发生不仅仅是心本脏的病变,往往是由于受其他四脏的病变累及影响所致。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脉和肺主气、司呼吸之间的关系上。“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气和血互用互存的关系,通过心主血和肺主气的功能表现了出来。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血的正常运行,为“气为血之帅”的功能特征;心血的正常循行,能维持肺司呼吸、气体交换功能的正常运行,使呼吸之气有血为依托,不致耗散无根,《难经》说“呼出心与肺”,这也是气舍于血的功能体现。因此肺气失于宣肃或者肺虚气弱,均可影响心血运行,使心血运行迟涩,脉道不利,导致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甚或舌紫唇青等血瘀心脉的病理表现。心主血,脾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及运行方面。如果思虑过度,脾气因思而气结,则脾运化水谷功能受损;若忧思劳累伤脾,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生成衰少,或脾气亏虚,统血无力而致血液不能循经而妄行外泄,均会造成心血不足,导致眩晕、心悸、失眠、体倦乏力、神疲等血不养心的证候。心主血而肝藏血,肝主疏泄,肝通过藏血及疏泄功能调节着人体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协助心完成主神志的功能。肝有所藏,则心血充盛,肝不藏血,或肝失疏泄,郁结化火伤阴,则心血运行失常,心无所主,而会出现心烦失眠、胸闷、五心烦热、心悸、胁痛、目视不明等心肝血虚、心肝阴虚、心肝火旺等证候。心与肾的关系,则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的“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如果“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则会出现心悸、怔忡、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的证候。所以华明珍教授在胸痹的治疗过程中强调应在整体观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胸痹不能独治心,要审查病人的体质、阴阳、气血、疾病发生的诱因、与气候环境的关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漏,并依据心与脾、肺、肝、肾其他四脏的生克制化关系,及在脏腑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审证求因,有的放矢。临证治疗胸痹疾患,纵横联系五脏,具体运用补肺健脾、平补肝肾、疏肝理气、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各种方法,才能标本兼治,效果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