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所伴失眠的中医论治

冠心病所伴失眠的中医论治

由于冠心病本身的疼痛等症状可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尤静息性心绞痛患者,病程长,发作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常有沉重的心理压力,也可影响睡眠质量。且冠心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因过劳、衰老等原因本就为失眠的高发群体,如此可以理解为何临床上冠心病伴失眠患者非常多见。而冠心病患者处于失眠状态,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常导致心绞痛程度加重;冠心病患者因心悸、胸痛等症状,可加重心理负担而致失眠,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改善失眠症状对冠心病患者十分重要。

西医学治疗常予镇静催眠药,但此类药物有依赖性、成瘾性等不良反应。且冠心病伴失眠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多途径,而镇静催眠药作用机制单一,往往无法满足治疗需求。另一方面,苯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与冠心病常规用药的阿司匹林合并用药,可使阿司匹林的代谢加快,降低药效。而中医的论治体系充分兼顾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多靶点、多途径干预冠心病所合并失眠的症状。

冠心病,大致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直接病因常为心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而表现为胸前区发作性憋闷、疼痛。心脉不畅责之虚实,或因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实邪痹阻,或因气虚无力推动血行、阳虚而阴寒凝滞、阴虚而虚火灼阴等。且各种病因病机可同时存在,交互为患。中医常以阴阳论述失眠。《类证治裁·不寐》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此可与仲景以“阳微阴弦”论治胸痹心痛并举,但阴阳之义理难明。《景岳全书·不寐》对失眠的病机论述更为平实,言:“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

1.去邪气所扰,通血脉而除痹 冠心病病程中所见的气滞血瘀、痰浊痹阻或痰火内扰等,可致脏腑气机升降失调,阴阳不循其道,阳气不得入于阴,所致心神不安而失眠。治当去其邪而神自安。具体治法常与冠心病的中医论治相一致。如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医林改错》曾以此治疗“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2.补营气不足,养心安神 冠心病虽以标实为急,多以本虚为基础,尤其缓解期以扶正补虚为务。且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失眠作为冠心病的合并症,因虚所致者常见心肾阴虚、心肝血虚、心脾两虚。

《景岳全书·不寐》曰:“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心肾之真阴精血不足,虚热内盛,心脉失养无以养神,则发为不寐。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主治心肾阴虚血少。方中重用生地黄,入心养血,入肾滋阴,壮水以制虚火;天冬、麦冬、玄参滋阴清热降火,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茯苓、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人参补气以生血,安神益智;丹参清心活血,使补而不滞,则心血易生;朱砂镇心安神;桔梗载药上行以入心;方中当归、丹参补血活血,亦为冠心病常用。

《金匮要略》有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此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血不养心所致的失眠,常伴有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细弦等症状。方中酸枣仁为主药,补益肝血,柔肝而司疏泄,心血亦能充盛,而心神得养,且酸能敛汗,而“汗为心之液”。助以川芎行气活血,益疏泄之职;知母清热降火,滋阴除烦;茯苓宁心安神,健脾益气;甘草调和诸药。

《医学心悟·不得卧》说:“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主之。”脾主水谷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上养于心而神安。归脾汤以黄芪、白术、甘草、当归、白芍、大枣益气健脾,养血补心;枣仁、远志、茯神、菖蒲、首乌藤、珍珠母养心安神;川芎活血理气,木香行气舒脾。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素问·上古天真论》描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形与神俱”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的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和谐统一的美好期望,而得益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失眠也当注意生活起居等的调护。如按时睡觉作息,睡前不饮浓茶、咖啡和抽烟等,保持心情愉快及加强体质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