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明珍教授对胸痹病因的总结
华明珍教授对胸痹病因的总结
胸痹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以发作性膻中或左胸部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华明珍教授在归纳前人经验及临证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胸痹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寒邪内侵 《素问·举痛论》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调经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涩,凝则脉不通。”指出胸痹心痛的病因与寒凝、气滞、血瘀有关。《脉经》曰:“厥心痛者,乃寒气客于心包络也。”《医学正传·胃脘痛》曰:“有真心痛者,大寒触心君,导致气血凝滞、邪气上逆胸中发病。”《济生方》:“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卒发胸痹。”以上均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因人体阳气虚衰,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邪内侵,胸阳受寒邪扼制,阳气益衰,胸阳不展,不能温通经脉,寒邪内凝,阻滞气机,血脉不畅而发为胸痛。故胸痹心痛每遇天气变化、骤遇寒凉均容易被诱发或复发。
2.年老体虚 《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灵枢·天年》曰:“气血虚,脉不通。”《素问·举痛论》:“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说明气虚血亏,心脉失养,不荣则痛,可致胸痹心痛发生。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增,心力渐退。”叶桂亦指出:“若夫胸痹者,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素问·上古天真论》:“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藏真阴真阳,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基。肾阳虚衰则不能温煦五脏阳气,也是引起心阳虚衰、心气不足的原因之一,心脉失于心气、心阳之温煦,鼓动无力致痹阻不通;肾阴亏虚,则不能濡润、滋养五脏之阴,可使心阴内耗,心阴亏少,心脉失于濡润,或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旺,炼津为痰,痰热痹阻心脉而发心痛。故胸痹多发生于中老年以后,这与年老体虚、肾阴肾阳虚衰、脏腑功能衰退、气血化生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3.饮食失节 人体摄入饮食水谷后,经过脾胃受纳、转化,化生为精微物质,再通过肺的转输散布于脉,营养全身,从而为机体各个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水湿,如平日恣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醇酒过量等,超出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调节范围,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则化痰生湿,痰浊内生,痹阻于心脉,则发胸痹心痛。水谷入于胃,五味各走其脏,《素问·五脏生成》:“……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涩,血变色。”《灵枢·五味》云:“血与咸相得,则凝。”《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曰:“味过于甘,心气喘满。”可见饮食五味不均,偏嗜某味,亦可致瘀血、气滞,使心脉痹阻不畅而成胸痹。
4.劳逸失度 身体做适当的肢体运动、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可促进气畅血行,促使脾胃维持正常的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功能,从而不会产生水饮痰浊。如果人体处于过于安逸不动的状态下时间过长,则会身懒肢乏,气血不行,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痰浊,则水饮痰浊内生;而如果劳累劳心过度,超过了人体的正常承受能力,则会损伤正气、耗伤元气,元气虚衰则不能正常充养心气,心气内亏;劳心劳神过度,则使心气脾气耗伤,心血暗耗,可致心脾两虚,心脉不充,气血亏少,而致心脉失养。故过度安逸、过度劳累,均可损伤脾的运化功能,脾不运化水谷则气血化生无源,致心气虚心血虚;脾不运化水湿,则水饮痰湿内生,阻滞心脉致心脉失畅,均可致胸痹病成。
5.情志失调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里原有七情内伤致病之说,这是各种疾病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胸痹之病也不例外。忧、思、喜、怒、悲、恐、惊七种情志,是人类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从生理角度产生的正常情志反应和心理活动,是正常人在适应周围环境的生理活动下都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因为短时或轻度的情绪波动导致或诱发疾病。但是如果七种情志活动中的任何一种情志反应太过或是不及,超出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极限,均可导致人体机能失调和不同脏腑精气损伤。思虑过度伤脾,脾运失健,气机郁结,气不行津,聚津为痰,痰又反阻气机,导致气血运行滞涩,经脉阻滞,则心脉阻痹。而肝气与心气相通,肝气滞则心气涩,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则瘀血形成,或肝郁日久化火,灼津为痰,痰阻心脉,均可成胸痹之疾。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皆脏气不平,喜怒忧思所致,属内所因。”所以七情太过,不能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情志,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综上所述,各种病因均可导致胸痹疾患的发生发展,只有正确认识了病因,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有效治疗,更能追本溯源,从根源上预防与延缓胸痹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