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感,既病防变案

小儿外感,既病防变案

李某,女,6个月15天,7.5kg。2012年12月27日初诊。

[主诉]咳嗽3天,伴流涕。

[现病史]患儿近3天出现咳嗽,无痰,流涕,精神不佳,无发热恶寒,无明显口渴,无汗出,无头痛身痛。母乳喂养,纳食尚可,眠可,二便可。

[体格检查]T36.5℃。患儿现囟门已闭,发育良好,精神一般。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性啰音。指纹浮,达气关,舌红,苔薄白。

[既往史]顺产,体健。

诊断:

[中医诊断]感冒(风热犯肺证)。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分析]患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表卫不固,时天气寒冷而室内温暖,婴儿冷暖不能自调,易感受外邪。当予轻清之品疏散外邪,而患儿脏气清灵,用量宜轻。另外,患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更易兼夹饮食积滞,治疗上应注意“治未病”。

[治法]辛凉解表,疏散风热。

嘱多饮热水,汤药宜趁热服用;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新鲜,避风寒。按时口服中药。

[处方]

金银花5g 桔梗3g 荆芥5g 薄荷3g

连翘5g 杏仁5g 僵蚕5g 炒麦芽5g

甘草1.5g

免煎剂,开水冲服,日1剂,不拘次数。服药3剂后,诸症皆除。

【按语】感冒又称“伤风”,与风邪关系密切。“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风邪终岁常在,尤气候骤变及季节交替之时,乘虚袭人。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时值冬至,天气寒冷而室内温暖,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未固,冷暖不能自调,易于感受外邪,如《幼科释谜·感冒》所说:“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摅。”小儿稚阴稚阳,病情易于传变,即使外感风寒,正邪相争,也易由寒化热。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容易为外邪所伤,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肺脏娇嫩,受邪气所扰而失于宣肃,气机不利,发为咳嗽;小儿脾常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且肺卫感邪,子病及母,脾运失司,稍有饮食不节,可致乳食停积,阻滞中焦,增添变症;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感邪之后,热扰心肝,易致心神不安等惊惕之症。因此,治疗除辛凉解表,仍需要注意夹滞、夹惊等情况。

治疗上,本案以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薄荷、桔梗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荆芥辛温透表,助辛凉之剂疏表达邪;杏仁调理肺气;僵蚕清热镇惊;炒麦芽消食化积;甘草调和诸药。药量少而味轻,因小儿生机蓬勃,脏腑之气清灵,对治疗反应灵敏。如《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所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

小儿感冒,重在预防调护。注意增强小儿体质,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喂养得当,随气候变化而及时增减衣物;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感冒流行期间尽量少去环境复杂的公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