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谈热邪心痛
读《黄帝内经》谈热邪心痛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热邪与心痛的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素问·刺热》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此文明确论述实热所致心痛,其病因、临床表现、兼症、预后及治疗方法。主要表现为郁郁不乐,心痛,烦闷,喜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日病势加重,丙丁日可导致大汗出,气逆多死于壬癸水旺的时候。可以针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来治疗。指出心脏感受了热邪,心包位居于心下代替心脏行使功能,主管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心有病,首先感到不愉快。突然发生心痛是实证,凡属实证疼痛,都由邪正交争所致,热邪与正气交争,而发生突然心痛。心主火,热邪扰心见心中烦闷,膻中气机不畅故有闷的表现。呕吐是肝病的症状,由于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有联系,膻中代替心脏受邪,因此,热邪炽盛与正气相争之后,肝气不舒,且邪热位于胸膈上,气机上逆引起呕吐。头痛是由于火热上冲头部所致。面目红赤为火热之征。汗为心之液,热邪耗伤心阴,无液作汗,因此无汗。另外《灵枢·厥论》:“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的记载也与热邪心痛有关。
后世医家对热邪心痛亦多有发挥。如《周慎斋遗书·心痛》有:“心痛有属心火者。”《金匮翼·心痛统论》:“心主诸阳,又心主血。是以因邪而阳气郁伏,过于热者痛。”《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久心痛候》曰:“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指出心之络脉痛,可由外感热邪所致。对于胸痹热证的治疗方药,如《古今医统大全·心痛门》有“灵脂酒治热气乘心作痛,连茱丸治热乘心痛,山栀丸治前证”的记载。
现代也有许多临床专家注重热邪心痛的治疗。如范新发认为胸痹的病因除与心脏气血阴阳偏虚等有关,还与湿、热、郁等因素关系密切。认为胸痹总的病机为痰湿瘀阻、郁久化热、热聚成毒、热毒犯心、心脉不通、胸阳不振。张培影认为对于冠心病患者,应当谨慎有无热毒因素存在。如有外感表证,或心烦、便秘、苔黄等。治疗外感者用清与解,多选用金银花、连翘、荆芥、羌活、白芥子等;治疗内伤者用排与泄,多选用大黄、桃仁等,且对于血瘀者,郁久生热,当佐以清凉之品,多用金银花、连翘。
胸痹临证虽有气血阴阳亏虚,痰湿瘀血病变,还有寒热不同。临床确实可见热邪所致心痛。华明珍教授对痰热胸痹常选用小陷胸汤;对有郁久化热者喜用黄连、丹参、玄参、苦参等寒凉清心之品。临证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