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活血化瘀类方剂的配伍方法
浅谈活血化瘀类方剂的配伍方法
中医临床用药治病多数采用复方形式,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便进入了具体的遣药组方阶段。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的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运用配伍方法遣药组方就是要达到充分发挥药物对治疗疾病有“利”的一面,同时又能控制、减少甚至消除药物对人体有“弊”的一面,即“用药有利有弊,用方有利无弊”的目的。活血化瘀类方剂是以活血化瘀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瘀血、通行血脉、促进血行等作用,治疗瘀血病证的方剂。活血化瘀药常用川芎、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瘀血甚者可用虫类破血药,如虫、水蛭之类。临证根据气与血的关系,血与阴津的关系,病性的寒、热、虚、实及兼夹病证,酌配相应的药物,以达到增强药力、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即增效、广效、低毒的目的。
1.配理气药 如枳壳、香附、乌药、檀香、木香、降香、青皮、陈皮之类。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是瘀血形成的重要的原因,血瘀亦可加重气滞,因而理气药是活血药的重要配伍。如《时方歌括》丹参饮应用檀香、砂仁等。《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枳壳、柴胡;《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中配伍柴胡等,均属此种配伍方法。
2.配养血补血药 如生地、当归、白芍之类。瘀血内结,阻滞血行,法当祛瘀,但活血化瘀之品性多破泄,逐瘀过程易伤其正,久用逐瘀,亦易伤正,瘀血阻滞,往往影响新血的化生,而新血不生,瘀血亦不能自去。适当配养血补血药,既可祛瘀不伤正,又利于化瘀。如《医林改错》中血府逐瘀汤、《医垒元戎》之桃红四物汤等皆以当归、地黄补血调血。《症因脉治》治血瘀阻络之活血汤以当归、白芍养血补血等,皆是此意。
3.配补气药 如人参、黄芪、党参之类。气虚不能鼓动血行,也能引起血脉的运行不畅,从而发生瘀滞。《张氏医通·诸血门》云:“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景岳全书》:“气虚而血滞,气弱而血不行。”血瘀证属气虚不能鼓动血行而致瘀者,治疗当从补气活血立法,有时甚至宜着重使用补气药,使气旺以促血行。《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脉络瘀阻之证,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以鼓动血行,辅以小量之归尾、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以活血通络。
4.配温经散寒药 如桂枝、肉桂、干姜之类。经云:“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血得温而行,遇寒则凝。寒凝而血瘀者,寒凝为本,血瘀为标,祛瘀固然重要,若仅祛瘀,寒凝不散,血脉不得畅行,瘀血终不能除。此类配伍,除用具有辛散温通作用的活血化瘀药外,还常用温经散寒兼能活血通脉之品,而温通之品性多刚燥,易动血耗血,故又须酌情参以柔润之品,使刚柔相济。如温经汤治冲脉虚寒、瘀阻胞宫之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下血等证,药用桂枝、吴茱萸温经散寒,通利血脉,辅以川芎、当归、丹皮活血祛瘀,配伍阿胶、麦冬、芍药阴柔滋润,使其温通经脉而不燥烈,养血柔润又不碍血行,相制而又相济。
5.配清热药 如丹皮、赤芍、生地、栀子、黄连之类。瘀血日久,易于化热,出现瘀热并见之证。《成方便读》指出“瘀血之处,必有浮阳。”另外,温热火毒亦是形成瘀血的重要病因,火热毒盛,既能壅滞气机,影响血液的运行,亦能煎灼营血,形成瘀热互结之证。对于瘀血证偏于热者,以及温热病过程中的营血瘀滞阶段,治须清热与化瘀兼行。选药以赤芍、丹皮、丹参等既凉血清热又活血祛瘀者最宜。若热毒盛者,可酌配黄芩、黄连、栀子、连翘等泻火解毒之品。方如《重订通俗伤寒论》治疗热闭心包、血络瘀滞之犀地清络饮,以红花、桃仁、丹皮、赤芍配伍连翘清火解毒。而治瘟疫热毒、热与血结、气血两燔证之清瘟败毒饮,则以赤芍、丹皮凉血活血与黄芩、黄连、栀子、连翘泻火解毒并用。
6.配泻下攻逐药 如大黄、芒硝、桃仁之类。瘀血停蓄、脉络闭阻而致经水不利、闭经、痛经、产后恶露不下及肠痈腹痛、瘀积等病位偏下,病势趋下者,治疗宜因势利导。适当配伍攻积逐瘀之品,导引瘀滞下行,使邪有出路。此即《黄帝内经》所谓“血实宜决之”“其下者,引而竭之。”此类配伍多选既能逐瘀又能通腑泻下之大黄,以及祛瘀又能润肠通便之桃仁、当归等。方如治下焦蓄血之抵当汤、治“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之经水不利、产后瘀阻腹痛之下瘀血汤等,皆以大黄、桃仁配以水蛭、虻虫、虫逐瘀下血,推陈致新。后世如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之复元活血汤,重用大黄荡涤凝瘀败血下行,配伍桃仁、红花、穿山甲等活血通络,可“使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解,而元自复”。原则上配泻下攻逐药要在正气不虚时,如有正虚,当攻补兼施。
7.配利水药 津液与血同源异类,若血行不畅,脉络瘀滞,往往影响脏腑的气化功能,使水液运行障碍,导致瘀血兼夹水湿之证。此即张仲景所谓“血不利则为水。”若津液不布,化为水湿,阻遏气机,又加重血瘀,故《血证论》又有“血结亦病水,水结亦病血”之论,指出“血既变水,即从水论治”“凡调血,先须调水”。对血瘀兼有水湿者,立法制方宜瘀水兼治,以活血祛瘀为主,适当配伍利水祛湿之品,既能祛其水湿,又能加强活血化瘀之功。选药宜用活血兼能利水之品,如益母草、泽兰、牛膝等;或利水兼有活血作用者,如木通、通草等;及淡渗利湿药,如茯苓、泽泻、薏苡仁等。方如《金匮要略》治腹中瘀血癥积之桂枝茯苓丸,配伍茯苓渗湿利水,合桂枝温通血脉、化气行水,与丹皮、桃仁等合用,则有助于活血化瘀。
8.配化痰药 如半夏、胆南星、竹茹、射干之类。津血同源,痰瘀相关,血瘀可致水湿内生,湿聚则可化为痰浊。故对于瘀血夹痰者,宜酌配祛痰化浊之品,以痰瘀并治。方如治气滞血凝日久与痰湿搏结成癥积之鳖甲煎丸。以鳖甲、桃仁、丹皮、大黄、虫活血祛瘀消癥,配半夏、射干、葶苈子祛痰开瘀散结,成为痰瘀并治之代表方剂。
所以通过配伍,不仅能使活血化瘀药增强原有的消除瘀血、通行血脉、促进血行等作用,还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并可对瘀血证的各种不良作用及兼夹症状进行综合治理,使达到高效、广效、低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