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护肾谈养生

从护肾谈养生

华明珍教授注重养生,她认为养生的目的并不是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而是去病延年,即以良好的健康状态和最佳的生活质量而尽终天年。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活动随节律稳定而有序,机体阴阳协调而健康。若有违自然,肆意妄为,各种生理活动随节律长期紊乱无序,全身机能处于失调而不健康状态。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许多养生家把养肾作为抗衰防老的重要措施。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真阳,为水火之脏。人之生身源于肾,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阴精之所聚,肾精充则化源足;肾又是人体阳气之源,肾气旺则生命力强。精充气旺,阴阳相济,则生化无穷,机体强健。肾藏精,肾精宜藏不宜泄;肾主命门火,真火宜潜不宜露。肾精不可泻,肾火不可伐,犹如木之根,水之源。木根不可断,水源不可竭,灌其根枝叶茂,澄其源流自清。基于这一生理特性,前人提出“肾无实不可泻”的学术观点。故治肾多言其补,不论其泻,或以补为泻。然肾病非绝对无实而不可泻,确有实邪亦当泻。肾主蛰伏闭藏,故其病虚多实少,纵然有实邪存在,亦是本虚标实。所以治肾病以多补少泻为宜。肾主闭藏的理论对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养生学非常强调保养阴精,使肾精充盈固秘而延年益寿。

人体的衰老与肾气(即真气)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肾是生命活动的根本,肾气是生命个体不可缺少的物质机能。肾气包括元阳、元阴两种物质,为性命的根本所在,正如《中藏经》所述:“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人体变老与否,变老的速度,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气的强弱。

肾是人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物质都由它化生和储存,人的生、长、壮、老、死的整个生命过程都与它息息相关,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呼吸、消化、神志、骨骼等健康状况都与它的高度相关,肾好是健康长寿的前提,肾虚是百病丛生的源头。

木有根则荣,根坏则枯;鱼有水则活,水涸则死,灯有膏则明,膏尽则灭;人有真精,保之则寿,戕之则夭。

坚实的体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到的。必须长期坚持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注意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节慎”,只想用药物来增强体质,其结果,只能助一时之“强阳”,而损伤了身体的“元气”,贻害匪浅。

1.常见肾虚表现

(1)足跟疼痛:足跟痛,不管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都应考虑肾虚的可能。为什么肾虚会导致足跟(脚后跟)痛呢? 原因有两个。首先,肾经循行经过足跟,因为脏腑的病变会在对应的经脉上表现出来,所以肾虚时肾经循行经过的足跟处会出现疼痛感。有人可能会说了,肾经在人体循行的部位很多,怎么偏偏会足跟痛? 是这样的,足跟是人体的负重点,在人体的所有部位中,它承受的重量最大,所以足跟部位自然比其他部位的疼痛要明显一些。

(2)耳轮焦黑:耳轮颜色发黑且晦暗无光,应考虑肾虚的可能。“耳朵大有福”,这句俗语尽人皆知。耳朵作为人体的听觉器官,怎么就跟人的幸福联系起来了呢? 这是因为,在中医理论中,目、舌、口、鼻、耳这五官与肝、心、脾、肺、肾五脏相配属,耳属肾,耳为“肾之外窍”,由肾气所主。一方面,耳朵的听觉功能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好,听力就好;另一方面,耳轮的荣枯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耳轮是肾精是否充足的外在表现——这就是“耳朵大有福”的中医理论依据。一般来说,健康的人,耳轮饱满、红润、有光泽;耳轮发黑、晦暗无光,看上去有不干净的感觉,则说明可能有肾虚的问题。如果耳轮焦黑且晦暗无光,并伴有头晕目眩、口干咽干、五心烦热、失眠、遗精、盗汗、腰膝酸软等症,如果看看舌头,还会有舌质红、舌苔少的现象,说明有肾阴虚的问题,治疗宜用滋补肾阴之法。如果你耳轮焦黑且晦暗无光,并伴有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遗精、阳痿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发现有舌质淡、舌苔白的现象,则说明有肾阳虚的问题,治疗宜用温补肾阳之法。

(3)牙齿松动:凡是牙齿松动,都应考虑肾虚的可能。

肾主骨,骨靠肾精滋养,肾好骨才好。而齿为骨之余,骨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牙齿的好坏。所以,肾与牙齿有着密切关系,肾虚则骨失所养,牙齿就会不坚固,出现牙齿松动的问题。肾阴虚和肾气虚均会导致牙齿松动。

如果你牙齿松动而干燥、隐隐作痛,并伴有头晕、耳鸣、脱发、腰酸的症状,看看舌头,还发现有舌体瘦薄、舌质红嫩、舌苔少或无苔的现象,一般可断定是肾阴虚。治疗宜用滋阴补肾固齿之法,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或用滋阴清胃固齿丸治疗。

(4) 失眠健忘、头昏耳鸣:由于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阴不足,骨髓便得不到濡养,骨髓空虚,脑海便会不足,人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头昏耳鸣的问题。

(5) 皮肤发黑:全身皮肤发黑、眼圈发黑也应考虑肾虚的可能。肾阳虚的典型表现是面色黧黑或者苍白。阳气是运行气血的,肾阳不足,自然无力运行气血,就会出现面色苍白之感。如果肾阳虚衰过甚,人体阴寒内盛,肾脏之色(黑色)就会外现于面部,从而表现为面色黧黑。

2.常用养肾法

(1)养精保肾:肾气的充坚与否,是决定人体是否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肾精不仅是繁衍人类的生命之源,亦是生命活动最为重要的基本物质。《黄帝内经》指出:“精者,生之本也”,《寿世保元》云:“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适当节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精气流失过多,会有碍“天命”。对性生活有节制,以益长寿。

(2)食药粥温肾元,填补生髓:肾中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供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补肾食品有多种。冬天一般可以选用核桃、枸杞、狗肉、羊肉、黑芝麻、龙眼肉等温性食物。肾虚有阴虚、阳虚之分,进补时对症用膳,方可取得显著效果。肾阳虚可选服羊肉粥、鹿肾粥、韭菜粥等温肾壮阳之物;肾阴虚宜选服海参粥、地黄粥、枸杞粥等滋补肾精之品。

(3)适当运动,健肾强身:肢体功能活动包括关节、筋等组织运动,由肝肾所支配,因而有肝肾同源之说。善养生者,在冬季更注重锻炼身体,以取得养筋健骨、舒筋活络、畅通血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效。锻炼时运动量要适当,散步、慢跑、做健身操、打太极拳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只要持之以恒,定能达到健肾强体之目的。

3.常用补肾按摩法

(1)营治城廓法:时常用手将两耳前后左右搓揉按抑无数次,使人听力聪强,叫做营治城廓法。

(2)按摩肾俞法:肾俞穴在第二腰椎两旁各一寸五分,中间当二、三腰椎棘突之间命门穴,前对脐。每天临睡以前,垂足坐在床边,闭气,舌抵上腭,用眼返视即以意视顶,提缩肛门,用手摩腰,正当肾俞穴处,上下按摩,反复轻搓一百二十次,以多为妙,摩完就睡。对肾病遗精、尿频、腰痛、腿软均有效果。必须坚持不断,日久效果更好。

(3)常用保健按摩穴

①涌泉穴——补肾固元的“长寿穴”。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是肾经的首穴,也是人体长寿大穴。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肾脏有病变,肾经上就会有所体现。肾经的井穴,当肾脏有病变时,涌泉穴处表现尤为明显,往往感觉疼痛、酸胀、麻木,如果用手指轻按该处,感觉会更明显。

位置:涌泉穴位于脚底中线前三分之一交点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原理:《黄帝内经》上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按摩涌泉穴的好处,有歌诀云:“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能益气精神,呵护三宝物;识得其中趣,寿星随手摘。”可见,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使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

②太溪穴——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太溪穴是足诊三脉“决生死,处百病”三大独特要穴之一。位置: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用手指按揉有微微的胀痛感。原理: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极高的回阳救逆之功。古代很多医家面对垂危的病人,多用这个穴“补肾气、断生死”,如果在这个穴位上能摸到搏动的动脉,说明病人肾气未竭,还可救治;如果没有搏动,就说明病人阴气缠身,比较危险了。刺激太溪穴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所以可以经常按揉太溪穴,每次每个穴位5分钟左右便可,不必拘泥于方法。当然在肾经的流注时间,即下午17~19点时按摩的效果更好,按揉时可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胀的感觉之外,还要有麻麻的感觉。

③关元穴——封藏一身真元之处。关元穴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位置:关元穴位于腹中线上肚脐眼正中直下3寸处。原理:我们身体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叫元气。中医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藏在肾中,又依赖后天精气充养,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元气是与生俱来的,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又依赖后天的充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减少,人就会呈现衰老的态势。怎样才能更好地守护元气呢? 刺激关元穴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关元穴就像人身体的一个阀门,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让它不泄漏,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人身上元阴、元阳的交汇之处,也是元气的关隘。刺激关元穴,可以使肾气活跃,补充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