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气机与疾病

论气机与疾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持着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关系及平衡。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五脏之气充盛调和,对维持五脏及其所属官窍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如《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杨士瀛论气:“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运转者,此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

《黄帝内经》中即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观点,《难经·五十五难》中提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指出脏腑气机不畅,可为积聚之病。杨士瀛论人身之气,“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华明珍教授指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着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人体脏腑在物质代谢和功能活动中所表现的气机升降趋势中,五脏藏精气,宜收宜升,六腑传化物,宜通宜降,而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沟通上下的枢纽和中心。清·吴达《医学求是》曰:“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于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也。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也。”说明脾胃斡旋气机居中,转枢和协调着五脏气机的上下升降、内外出入。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气机的升降出入,虽然以脾胃为中枢,但需要肝的升发,肺的肃降,心肾相交只有各脏之间气机升降出入运作平衡,人体的生理活动方可维持正常,达到气机调畅。

气机紊乱、升降失常可由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等各种病因引起。若是气的升降出入平衡被打破,出入无序,升降失常,则表里内外闭阻,四肢九窍不通,脏腑气血壅塞不通,从而导致机体诸病群起。气机在机体局部受到阻碍,或为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或为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或是气不内守而外逸,抑或是气机结聚不能外达,分别可导致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病情深重时,甚可危及生命。《仁斋直指方论》中阐述说:“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以导达,病原于气,区区调血,又何加焉? 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强调了调畅气机在治疗疾病时的重要作用。气机升降失常的病变虽然涉及各脏各腑,外在临床表现亦纷繁多变,但其病理机制可基本概括为气机的升降不及、升降太过和升降反作三种情况。临证诊治当辨清何脏何腑,孰升孰降后,根据各脏腑气机升降失调的不同机制施治,才能有良好效果。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华明珍教授善于诊查辨证机体的气机运动状态,通过宣降肺气、补肾纳气、疏肝理脾、化饮降逆、补肾固精、平肝和胃、交通心肾、化痰行气、辛开苦降、补气健脾、收敛固表等,具体治法虽然不同,但均为恢复气机升降之治,调畅机体气的运动,纠正气滞、气郁、气逆、气结、气陷、气脱等气机异常,使气机运动协调,则气行血行,气旺血生,脏腑、气血功能调和,可使人体阴阳平衡,从而促使疾病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