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明珍胃脘痛治疗临证经验
华明珍胃脘痛治疗临证经验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华明珍教授对此病颇有研究。其治法精纯,投药中的,效如桴鼓,可谓匠心独运,其治堪师。笔者跟师学习,深入研究,受益匪浅。笔者将所学体会总结,并与大家共享。
1.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整体为本 华教授在探讨病因病机、确立治则、处方用药等方面,重视整体联系,以脏腑为本。胃痛的病位虽在胃,而与肝、脾的关系至为密切。因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运化,输布精微,以上升为常,二者同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如劳倦内伤、饥饱无常,每多脾胃同病。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若肝气横逆,则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滞,木郁不达;或肝火亢炽,迫灼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荣,可见胃病亦关乎肝。在华教授治疗的胃痛病例中,病程绵延多年者,除胃脘部症状外,常兼有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心肾虚弱的见症。说明心肾虚弱与胃脘痛关系亦很密切,并能互为因果,导致恶性循环而加重病情。所以,华教授常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审证求因,洞察病机,进而选择相应治则,调理脏腑机能。例如:经辨证属肝胃不和、脾肾两虚胃痛者,宜用疏肝和胃、补肾健脾之法;属脾气虚弱、肝胃失和、心肾不足胃痛者,法当健脾和胃、补益心肾,佐以疏肝;属肝经郁热、脾胃失和、心肾不足胃痛者,取滋肾清肝、理气和胃,佐以养心安神法;属脾胃虚寒、心肾不足胃痛者,应用健脾理气、温中和胃、养心补肾法等。其拟方选药,不离脏腑经络,且深知“用药如用兵”之法。常数证合治,采用“全线出击”法,药味虽多,但重点突出。且统筹兼顾,屡经实践证明确有良效,并无“广络原野”之嫌。
2.圆机活法,“通”字最妙 胃痛的成因虽与情志、饮食等有关,但华教授依据“不通则痛”的理论,认为胃痛的基本病机缘于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或由于肝气郁滞,或肝经郁热,肝胃失和;或由于脾气虚弱,脾胃不和;或心肾不足,脾胃虚寒;或中气不足等均可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不调,“不通则通”。治之大法,即调畅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通则不痛”,治疗时,在辨证基础上以“通”字立法。华教授对“通”字理解公正全面,认为绝非单纯泻下所能概括,正如《医学新传》所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华教授独会其意,对理气和血、调畅气机之法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诸如:疏肝理气、扶土抑木、健脾益气、理气和胃、升降脾胃等法则,无一不“通”。还根据兼证的不同,配合清热、豁痰、温中、降逆、补气、培元、滋肾、养肝、养心安神等法,调理气机,疏通经络,撷取柴胡疏肝汤、补气运脾汤、金铃子散、沉香降气散、香砂养胃汤、理中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散、竹茹汤、二陈汤、香砂六君汤、镇心丹等化裁运用,无不包含“以通为主”的大法。其组方配伍严谨,虽涉及面广,但目的明确,作用统一,主以调气,突出“通”字为指导思想。遣用药物亦以此为中心,如以柴胡、白芍、香附、青皮、郁金、川楝子等疏肝解郁,气行则通;厚朴、木香、陈皮、白术、鸡内金、枳壳、山药、豆蔻、神曲等理气健脾,气顺则通;金银花、黄连、黄柏、山栀、丹皮等清热,使热清而不郁;丁香、炮姜、吴茱萸等温中,阳旺则运,气血得通;半夏、胆南星、橘络、天竺黄、茯苓等豁痰,痰去则通,无以阻碍,气血畅通;人参、党参、黄芪、蛤蚧、冬虫夏草、鹿茸等培补元气,气足则助运,气运则通;代赭石、灶心土、竹茹、半夏、生姜等降逆止呕,胃气降则顺,顺即通;菟丝子、覆盆子、何首乌、黄精、枸杞子滋肾养肝,使精血旺盛,肝调气通;酸枣仁、柏子仁、珍珠母、龙齿、茯神、远志、百合、琥珀、朱砂等养心安神,神安气宁则通。总以“通”字统之,所以治病多应手而起。
3.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 华教授在临证治病之中,既重先天之本肾命,又重后天之本脾胃,虽脾肾并重,但以脾胃为主。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由于“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所以,脾胃在人体生理及病理中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调整脾胃不仅对脾胃本身疾病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治疗任何疾病,也只有脾胃机能健全、受纳输布正常,才能使药至病所,更好地发挥药效。因而华教授治胃痛更重理气和胃、健脾益气,在遣方用药时,常选取山药、神曲、甘草、陈皮、党参、大枣等,培补后天之本。不仅如此,因肾为先天之本,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只有先天真元之气充盛,才能激发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推动后天脾胃之气的功能。所以,治疗胃痛时,于辨证基础上常运用补益肾气之品,壮先天以养后天,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力,加速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