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谈治疗策略
读《黄帝内经》谈治疗策略
《黄帝内经》中的论治理论包括治疗思想、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其提出的治疗思想主要有治病求本、协调阴阳、标本先后、三因治宜、扶正祛邪、整体治疗和早期治疗等,治疗原则主要有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表者汗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燥者濡之、留者攻之等。治疗手段有针、灸、砭石、药物、药熨、膏摩、熏洗、按跷、导引、手术、饮食和精神疗法。其成就之高,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1.早期治疗的思想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刺热》曰:“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指出了病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医术高明的医生能在邪气初犯皮毛、邪轻病浅时就进行治疗,邪易祛,正不善伤。若邪气深入五脏,病重正伤,难于治疗。这种早治疗、早预防的思想,也越来越被现代医学所推崇。如高血压病的防治,现代医学就主张越早期达标治疗,越能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并发症出现,再使用降压药物,效果就远不如早期治疗。又如早期肾功能不全时,积极治疗可使肾功能改善,但当到了尿毒症期,再想使肾功能改善就很困难了。治未病、未病先防的思想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应该是最早的预防医学。养生防病、强身健体,就是未病先防的体现。
2.整体治疗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人体阴阳经脉相互联系、气血相互灌注,脏腑功能相互沟通,故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树立整体治疗的思想。病在阳经,可从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从阳经治疗;病在左侧,可从右侧治疗;病在上部,可从下部治疗;病在脏可从腑治,病在腑可从脏治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3.治疗法则 治疗疾病主张个体化治疗,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映,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又如《素问·疏五过论》所言:“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人正九候,诊必副矣。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现代西医也主张根据病人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高血压病的治疗,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如饮食、生活习惯、药物敏感程度等,进行综合治疗,这些治疗原则越来越接近《黄帝内经》的要求了。另外对于疾病从致病途径采取的治疗措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要求“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黄帝内经》的治疗策略是每一名医生临证中最基本的治疗思路,为每一位医生构建了治疗疾病的框架,看似平常,却需不断地学习与体会,如运用起来真正能得心应手,则已是“上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