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滋阴法在温病中的应用
论滋阴法在温病中的应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这个概念的内涵,一是病因为温邪,二是证候及病机特点为热象偏盛,易化燥伤阴。以上两点决定了这类疾病的治疗要时时注意保阴液。
常见温病的致病特点多有伤阴的特点:如风热病邪,风为阳邪,温为化热之气,风热相搏,最易耗损阴津,所以刘完素在《黄帝内经宣明方论·燥门》中说:“风能胜燥,热能耗液。”后世叶天士称其“两阳相劫”伤阴;暑热病邪属亢盛的火热之气,燔炎酷烈,既易伤津,又易耗气;燥热病邪,燥胜则干,热盛则伤津,燥热病邪易伤肺胃阴津。燥热严重者可伤肝肾之阴;温热病邪致病阳热燔灼,易劫夺阴津,病程后期,多耗伤肝肾之阴。由于温病邪气的致病特点,所以滋阴法常常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全过程,即“治温病宜刻刻顾其津液”“热病以救阴为先,救阴以泄热为要”。
温病发展后果为伤津劫液。因热性病自始至终均为热邪所缠,伤津灼液在所难免,津液愈伤,热毒愈甚,病势益重。故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应时刻照顾阴液,防止津液缺乏。《温热经纬》载:“精之未尽者,尚有一线之生机可望,若耗尽而阴竭,如旱苗之根已枯矣,沛然下雨,亦曷济耶?”在温病治疗中防伤阴于前,治伤阴于后,亦即吴瑭所谓:“在上焦以清邪为主,清邪之后继以存阴,在下焦以存阴为主,存阴之先若邪尚有余,必先以搜邪。”柳宝诒亦云:“吴鞠通《温病条辨》专以养为主,阴气既充,则在表者,液足自能致汗,在里者,增水乃可行舟,阴旺则热自解,养阴即以泄热也。”所以阴液耗损的程度与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滋阴法是通过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类治法。本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范畴。《温病条辨》谓:“留得一分津液,便多一分生机。”所以在温病的初期,便应预护其虚,一旦阴液耗伤明显,便应以救阴为务。滋阴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滋养肺胃 是用甘凉濡润之品以滋养肺胃阴液。主治肺胃阴液耗伤较著而邪热已基本消退者,症见口咽干燥、干咳少痰、干呕而不思食、舌苔干燥、舌光红少苔等。代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又纯胃阴伤者,治以甘寒濡润或酸甘化阴等滋养胃中津液的方法。王孟英:余谓,凡治感证,必审胃汁之盛衰,如邪渐化热,即当濡润胃腑。俾得流通,则邪有出路,液不自伤,斯为善治。
2.增液润肠 是用甘寒、咸寒之品滋润肠液以通大便。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基本解除,阴伤未复,津枯肠燥者,症见大便秘结、咽干口燥、舌红而干等。代表方剂如增液汤,即增水行舟法。
3.填补真阴 是用甘寒、咸寒、酸寒之品以填补肝肾阴液的一种治法,又称为“滋补肝肾法”。主治温病后期,温邪久羁而动灼肝肾真阴,邪少虚多者,症见低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倦欲眠,或心中憺憺大动、舌绛少苔或干绛枯萎,脉虚细或结代等。代表方剂如加减复脉汤,吴瑭称其为护阴之总司。
4.养阴通下 指以养阴为主,佐以通下。如护胃承气汤用于热邪在里,正气尚旺而津液已损者。新加黄龙汤用于正虚较著,阴血津液大伤者,并有攻补兼施之作用。增液承气汤用于热邪伤津,肠中结粪不下者。
5.养阴固涩 用于温病后期虽然津伤,但同时有便溏者,如一甲煎,既能存阴又能涩便,若阴伤便溏较轻者,用一甲复脉汤,即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牡蛎以固涩。
6.养阴益气 热邪入于血分,治疗后邪去大半,同时患者体质素虚,故需养阴兼以益气,如护阳和阴汤为邪去后调理气血之方,甚至尚可用复脉汤加重人参用量。如温病气阴大伤而正气欲脱者,则用益气生津、敛汗固脱之品补益气阴、收敛汗液以救虚脱,方用生脉散。
7.养阴潜镇 温病后期津液损伤,心无所主而心中震震,舌强神昏,用复脉汤去麻仁加龙骨、牡蛎以敛汗镇静;如热极生风,手指蠕动者,可用二甲复脉汤;如热深厥深,心中大动,甚则心中痛者,属肾阴衰竭,水火不济者,用三甲复脉汤。
8.养阴息风 温病后期邪热渐退,真阴大伤,肝风内动而厥者,如四肢蠕动、筋惕肉甚则痉挛,角弓反张,脉细而动,舌赤而绛者,可用大、小定风珠以养阴息风。
运用滋阴生津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温病阴液虽伤而邪热仍亢盛者,不可纯用本法。阴伤而有湿邪未化者,治疗时应注意化湿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素体阳虚及脾胃虚弱便溏者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