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涤痰治疗热性哮喘案
清热涤痰治疗热性哮喘案
唐某,女,76岁,已婚。2013年3月28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憋喘20余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哮喘病史20余年,常因外感诱发。近1周,憋喘加重,尤平躺时明显,咳嗽较轻,痰少,鼻塞,无咽痛咽痒。未予特殊处理。现症见:时有憋喘,不能平卧,无胸痛,时有咳嗽,痰少,鼻塞,无咽痛咽痒,无发热。纳差,夜眠一般。二便可。舌淡红,苔厚,脉滑数。
[体格检查]T36.5℃,BP130/80mm Hg。老年女性,神志清,营养良好。咽部充血,扁桃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心率8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皮肤未见出血点、皮疹等。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5×109/L,中性粒细胞0.75。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86次/分,胸前导联可见ST-T改变。
诊断:
[中医诊断]哮病(痰热互结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辨证分析]患者平素内有痰饮留伏,现因外感风热,邪入肺经,肺失宣肃,引动伏痰,痰热相结,阻于气道,气机升降不利,以致胸闷憋喘,诱发哮喘,并见风热表证。患者病情较急,宜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迅速控制病情。
[治法]清热解毒,清肺涤痰。
嘱卧床休息;饮食以易消化、低盐低脂食品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温开水或粥等;注意保暖。按时口服中药。静脉用药以平喘,抗感染治疗。
[处方]
金银花18g 连翘12g 杏仁10g 桔梗15g
桑叶10g 炙杷叶10g 牛蒡子10g 板蓝根15g
薄荷10g 菊花12g 辛夷10g 紫苏子10g
浙贝母10g 荆芥10g 芦根18g 甘草6g
前胡10g 款冬花10g 生石膏18g 炙麻黄10g。
3剂,水煎服,日1剂。以水煎约400m L,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2013年4月1日。憋喘明显缓解,仍有胸闷,纳差。苔仍白厚,脉滑。上方去石膏、麻黄,加豆蔻10g,佩兰12g,薏苡仁10g,瓜蒌15g,以芳香化浊祛痰。继服7剂,日趋平复,嘱调饮食、适寒温等以善后调理。
【按语】“哮喘专主于痰”《丹溪心法·喘论》。患者年老体弱,肺、脾、肾功能失常,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发作之夙根。而时值春分,气候变化,患者年老而适应能力下降,更易感邪,即“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症者”(《证治汇补·伤风》)。内有痰饮留伏,外受邪气引动而诱发,痰热相搏结,阻于气道,气机升降不利,以致胸闷憋喘,诱发哮喘。
治当清肺涤痰平喘为主。麻黄、生石膏宣肺清热;桔梗、芦根理肺祛痰利咽;杏仁、紫苏子调理肺气,且质润而滑肠通便;桑叶、枇杷叶、菊花、款冬花清肺润肺;前胡、浙贝母开胸化痰。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辛凉散风清热,且合板蓝根清热解毒,荆芥善疏风而性和缓,辛夷芳香通窍。甘草调和诸药。复诊时,憋喘明显减轻,但纳差,苔厚腻,皆提示痰浊痹阻较重,此因痰浊久稽,难以速去。故以瓜蒌开胸逐痰,以宣通上焦阳气;以豆蔻、佩兰芳香化浊,以健运中焦;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利小便而使邪有出路。
哮病长期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肺功能,进而损及心肾,导致肺胀、胸痹等诸多变症,故平时缓解期应注意加强管理教育,积极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医学统旨》所说,“大抵哮喘,未发以扶正为主,已发以攻邪气为主。”发作期须积极控制感染等诱发因素,并祛痰逐邪;缓解期则应注意饮食调护,适度锻炼等,以扶助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