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明珍治疗外感病经验

华明珍治疗外感病经验

外感病是临床常见病,华教授常常是两三剂药即药到病除,每到感冒流行季,就有大量患者来诊。跟从她学习,独立临床时,将所学应用于临床,效果亦佳。现总结如下。

1.注重汗法 根据《伤寒论》“病在表可发汗”的论述,华教授主张凡表证,解表愈早愈好。他认为感受外邪,失治或治疗不彻底,均可导致外邪的传变而加重病情,提出治外感贵在祛邪迅速彻底,邪祛则体自安,如将军之挥戈退敌,贵在迅猛。根据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原则,让病人服头煎药后一刻钟喝米汤一小碗,半小时后再服一煎药,然后盖衣物(夏天盖毛巾被,冬天盖棉被)出汗,以脚心微汗为度,次日避风半天。华教授在治疗外感表证的患者时,必医嘱病人尽量做到以上服法。华教授认为:一煎药先一次服下,意在外邪务必要祛除,所以一定要出透汗,只有出透汗,才能祛邪外出。同时两煎药中间喝热小米汤,借谷气以助汗、兼益胃气,以鼓邪外出,又能防止出汗太多,损伤病人的津液及阳气。

华教授在汗法中,辨证立法不同,用药各有特点。只要有表证(恶寒、发热),就要发汗解表。但发汗的程度、药物剂量大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冬季,气候寒冷,腠理难开,必用麻黄、桂枝、生姜,用量宜大,盖厚被以取大汗;春季喜用葛根、薄荷、苏叶,麻黄用量宜小,盖薄被以取小汗;秋季常用薄荷、浮萍、柴胡,盖薄被以取中汗;夏季多用香薷、浮萍、滑石温服,使其津津汗出,但也需临床辨证。夏天也有重感冒,南方人因其腠理常开,多用淡豆豉、苏叶、薄荷、浮萍等轻清之剂,即使用麻黄用量也多在6g以下;而北方人因其腠理理充实,则必用麻黄,用量多在9g以上,或者麻黄、桂枝并用。

2.及早治疗防传变 外感风寒,由于受邪程度的深浅轻重及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不同,所出现的病情、症状也不同。华教授认为,邪在太阳,病情较为单纯,病情较轻,愈传则病情愈严重,治疗就愈复杂。故当辨证准确,争取早期诊断治疗,及时用药。感冒虽属外感轻证,但临床诊断、处方、用药绝不容许丝毫马虎,否则必将延误治疗。因此对太阳病伤寒、中风,不必等发热、头痛等脉证俱全,才予以治疗,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太阳病开始时,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太阳病主证、主脉)、无汗、身痛,也有自汗、干呕等症状。治疗时以太阳病为纲,要用发汗解表法,只要有太阳病的主证、主脉,或有二阳合病,就一定要解表,外邪一祛,其他症状也就不治自愈,在处方中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在应用汗法治疗当中,应审证明确,不可轻率从事,汗出不透,可使邪留不去而出现传变。发汗太过则能导致各种变证,轻则耗伤气阴,重则亡阴亡阳。

3.注重表里双解 华教授在治疗外感疾病中,主张早期解表,尤其注重表里双解。她认为感冒及流感应属于广义伤寒,此类疾病不仅限于表证,也可兼见不同程度的里热。这是由于风寒之邪侵袭体表,腠理致密导致卫阳闭遏,失去了正常的宣泄途径,凝聚入体内而发热。一般地说,太阳病,皮肤失去温煦故恶寒,阳气凝聚体内则发热,寒邪较强,则恶寒重发热亦重,寒邪较弱,则恶寒轻发热亦轻。《伤寒论》第二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说明太阳伤寒的发热有迟早的不同,其原因与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敏钝等有关,但恶寒重的发热就一定重。

外感证凡是发热重的表证亦重,因此治疗着重解表,同时又要清解里热。常用药物有生石膏、柴胡等。生石膏辛凉而淡,性寒而凉,既善清气分之热,又能辛散解肌,正如前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描述:“盖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元孔透出。”而石膏与麻黄同用,既可协同解表清里,又可互相制约,以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柴胡是辛凉解表药,能和解表里,疏散退热。据现代药理研究,柴胡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外感发热一般均可应用。而且退热后无回升现象,口服剂量宜大。《本草纲目》中称柴胡是“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大剂量柴胡具有解热、抗炎、抗病毒、抗惊厥和免疫调节作用。代表方剂一则:石膏、柴胡、金银花、连翘、荆芥、知母、牡丹皮、葛根、薄荷、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甘草等。此方以银翘散和白虎汤为基础化裁而成,方中柴胡、石膏为君药,以解表清里,使卫气之热得解;荆芥与柴胡为伍,能疏散卫分之热;金银花、连翘为清热解毒要药,且有轻宣疏散之性,与柴胡、荆芥为伍,可助其解表散热之功;知母可助石膏清解卫分之热,并借其苦寒润燥之功防热邪伤阴,故金银花、荆芥、知母、连翘共为臣药;牡丹皮清营血之热而为佐药;甘草既有调和诸药之性,又可益气养胃而为使药。全方共奏解表清热之功效,使卫气之热得到清解,达到治疗外感发热、卫气同病的目的。如春季热病,寒热不退的,加柴胡、黄芩、防风;夏季热多寒少的,加用黄芩,生石膏加量;咽喉疼痛的,加桔梗、射干;脾胃虚弱的,加白术、山药;大渴的,加天花粉;心中烦躁的,加栀子、淡豆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