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通络法治疗高血压病案
化痰通络法治疗高血压病案
徐某,女,63岁,汉族,已婚。2015年3月9日初诊。
[主诉]反复头晕3年,加重伴恶心欲呕1天。
[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颈部不舒,于社区诊所测血压150/90mm Hg,给予复方罗布麻口服后头晕改善,自行停药。此后反复头晕,间断自行口服复方罗布麻后,症状可改善,平素未监测血压及系统用药。今日晨起后复出现头晕,伴恶心欲呕,自服复方罗布麻片后症状无改善,伴胸闷,无心慌,无视物旋转及视物模糊,无耳鸣,无语言及肢体活动障碍,纳食可,眠差,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母亲有高血压病史。无不良嗜好。
[体格检查]BP150/94mm Hg,形体偏胖,无眼球震颤,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昂白试验( -),共济运动尚协调。舌质暗,苔白厚,脉沉细。
[辅助检查]ECG正常。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痰瘀阻滞)。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Ⅰ级,低危)。
[辨证分析]患者形体偏胖,痰湿体质,痰浊上蒙清窍故见头晕;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见烦恶欲呕,胸部满闷;痰浊化热扰心故眠差。痰多见瘀,舌质暗,脉沉细为痰瘀阻络之象,苔白厚为痰浊之征。
[治法]祛痰化湿,活血通络。
[处方]华明珍教授经验方眩晕方。
天麻10g 炒白术10g 泽泻12g 生龙骨18g
生牡蛎18g 白芍15g 僵蚕10g 茯苓10g
清半夏10g 丹参15g 川芎9g 陈皮9g
水煎服,日1剂,3剂。
二诊:2015年3月12日,患者头晕较前改善,无恶心、呕吐,仍眠差,时感胸闷。查BP140/90mm Hg,舌质暗,苔白,脉沉细。原方加首乌藤15g,炙远志9g。水煎服,日1剂,7剂。
三诊:2015年3月19日,患者头晕消失,睡眠改善,时感头昏沉。余无明显不适。查BP136/86mm Hg,舌质暗,苔白,脉沉细。中药原方加石菖蒲10g,薄荷10g化浊清窍。
【按语】痰浊、血瘀均可至眩晕,两者即可作为病因又可作为病理产物,两者可相互转化又相互影响,常相兼为病。二者在眩晕中常常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对痰、瘀致眩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金匮要略》中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可见张仲景认为痰湿是眩晕的重要病因。朱震亨也指出“无痰不作眩”。明代龚廷贤也提出“大凡头眩者,痰也。”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医宗金鉴》曰:“瘀滞不行……神迷眩晕。”治疗可根据痰瘀的轻重,选方用药。方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健脾化痰祛湿,半夏、天麻尤为重要。《医学心悟》曰:“有痰湿壅遏者,非天麻半夏不能除也。”《脾胃论》中也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僵蚕、白芍、丹参、川芎活血通络,使眩晕得除,血压平稳。此类患者多形体偏胖,安逸过度,或饮食肥甘厚腻过度,而致脾失健运,甚至血脂、血糖偏高,所以除了药物治疗外,应建议患者多运动,适当减肥,节饮食,适劳逸,这样才更有利于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