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浊与胸痹的关系
痰浊与胸痹的关系
水、湿、痰、饮都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或有形如咳吐出来的痰液,或无形而停滞于脏腑经络之间,并有清稀和稠浊之分。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阳蒸化水液并推动水液运行;肝主疏泄,促进津液的运行输布;三焦则是水液代谢的通路。所以各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华明珍教授认为,痰湿的产生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人体中气机升降出入的平衡,若肝气郁结,失于调达,可使水液停滞,凝聚成痰湿,或者肝郁化火,火盛灼津为痰,或者肝气横逆克土,使脾土运化水湿失职,造成痰湿凝聚为患。
“脾为生痰之源”,无论何脏先受损,日久均可伤及脾阳,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运化代谢,都会引起痰湿的形成。脾喜燥恶湿,如若施治不及时,则痰湿又成病因,继而进一步困阻脾阳,使脾运更弱,痰湿水饮积聚不化。张介宾曾指出:“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果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而为疾?”他还进一步分阶段描述了脾虚水谷不化的情况:“惟其不能尽化,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则但血气日消,而痰涎日多矣。”
肾主水,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离不开肾的气化蒸腾作用,水液只有通过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使得清气上升于肺,布散于全身,使浊气下降至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明代王纶有言:“痰之本,水也,原于肾。”若肾阳虚衰,蒸腾气化作用衰弱,水液不化,水湿代谢失常,可湿聚成痰;又因命门火衰,不能温暖脾土,则脾气虚,运化失职,更使水湿停聚,生痰生湿;或者肾阴亏虚,阴虚内热,虚火煎灼津液,炼液为痰。
华明珍教授认为,以往对于胸痹的中医治疗中,活血化瘀法应用较多,并且也有很多研究,但相当一部分患者仅仅通过活血化瘀治法并不能有效改善胸痹症状,这就说明心脉痹阻之因,除瘀血之外,另有重要的致病因素,这就是痰浊为患。从肝气的疏泄异常、脾失健运、肾气亏虚失于气化开合,到气血失调、气机逆乱和阳气虚衰失于温煦,都会影响到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从而在体内异常堆积,湿聚而成痰浊之邪,所以古人有“液有余便为痰”(《成方便读》)之说。痰浊厚重黏滞,阻滞血脉,进而阻碍气血的运行,痹阻心阳,甚则与瘀血纠结为患,使瘀血难于消散。痰浊是胸痹最重要的病理产物,这又可以从本病发生的外在因素饮食方面来加以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或醇酒肥甘,蕴湿生热,酿成痰浊,痰聚胸中,阻滞脉络,胸阳不展,心脉痹阻,发为本病。至于瘀血,从相当程度上说是继发于痰浊而产生的。华明珍教授结合现代西医的一些基础研究和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痰”是胸痹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先有“痰”才有瘀,在胸痹的治疗中,治“痰”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在胸痹治疗的许多阶段,治痰重于治瘀往往能起到更好的疗效,只有黏滞阴浊的痰邪消散,才能使心阳恢复,气机运行顺畅,瘀血才可得化。所以在治疗方面,华明珍教授把治“痰”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理论层面,化痰为主或痰瘀同治,是胸痹治疗过程中的有效经验,正如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所说:“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