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有益妇科的良药

益母草,有益妇科的良药

在荒野山地、田埂、溪边,有一种生长繁茂的植物,其茎是方的,叶子像艾叶,但颜色青翠。此植物一寸左右便长一节,节节生穗,丛簇抱茎。每到五六月开花季节,穗内便生出红紫色的小花,十分漂亮。此植物便是益母草。

益母草为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山野、草地、田埂、溪边等处,又名茺蔚、贞蔚、苦低草、郁臭草、土质汗、夏枯草、辣母藤、猪麻、益母艾、扒骨风、红花艾、坤草、苦草、田芝麻棵、益母蒿、陀螺艾、红花益母草、月母草、旋风草、油耙菜、野油麻等。益母草全草以及花、果实都作药用。

关于益母草名字的由来,《本草纲目》解释说:“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称。其茎方类麻,故谓之野天麻。俗呼为猪麻,猪喜食之也。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近效方》谓之土质汗。林亿云:质汗出西番,乃热血合诸药煎成,治金疮折伤。益母亦可作煎,治折伤,故名为土质汗也。”

益母草

古代医家对益母草的生存环境及形状有很多描述。苏颂记道:“今园圃及田野极多。郭璞注《尔雅》云: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节节生花,实似鸡冠子,黑色,茎作四方棱,五月采。”李时珍记道:“茺蔚近水湿处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长三四尺,茎方如黄麻茎。其叶如艾叶而背青,一梗三叶,叶有尖歧。寸许一节,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棱,褐色,药肆往往以作巨胜子货之。其草生时有臭气,夏至后即枯,其根白色。”

传说,从前有一个叫茺蔚的年轻人,其母亲生他时得了“月子病”,延年不愈,卧床不起。懂事后的小茺蔚便外出为母亲问病求药,然而历尽艰辛却未能如愿。一天,他借宿古庙,庙内老僧见他一片孝心,就送他四句诗,让他去找一种草药。诗中说:“草茎方方似黄麻,花生节间节生花,三棱黑子叶似艾,能医母疾效可夸。”茺蔚沿着河岸寻觅着,终于找到了这种茎呈四方形,节间开满小花,结有黑色三棱形小果实的植物。母亲服用后不久竟痊愈了。由于这种草是小茺蔚为医治母病而找到的,且又益于妇女,于是人们就给它取名为益母草,它的种子就叫茺蔚子。

临床上,益母草的确是一味良药。《神农本草经》说茺蔚子主要功效为明目、益精,逐除水湿邪气。长期服用可使身体轻巧,令人容颜光泽。益母草的茎可以煎汤外洗,治疗皮肤瘾疹瘙痒。李时珍认为,益母草的根、茎、花、叶、实,皆可入药。如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好。如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适宜一同使用。明代的《本草汇言》对益母草更是不吝溢美之词,书中说:“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妇人临产之时,气有不顺,而迫血妄行,或逆于上,或崩于下,或横生不顺,或子死腹中,或胞衣不落,或恶露攻心,血胀血晕,或沥浆难生,蹊涩不下,或呕逆恶心,烦乱眩晕,是皆临产危急之症,唯益母草统能治之。”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益母草能益颜美容,抗衰防老,还有明显的抗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