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扶危救急留传奇

柴胡,扶危救急留传奇

有人统计过,《红楼梦》120回中,涉及疾病与医药的有66回,详细的中医病案有13个,方剂45个,中药127种,约5万字。其中在第十回,一位叫张友士的郎中为秦可卿把脉后开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第八十三回,王太医为林黛玉诊病时提到方剂“黑逍遥散”,里面的主药就是柴胡。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柴胡、狭叶柴胡等。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生于干燥的荒山坡、田野、路旁。各地别名不同,如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狗头柴胡等。始载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原名茈胡。至宋仁宗时期的《图经本草》始易其名为柴胡,书中说“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坚硬,微有细线,叶似竹叶而紧小,亦有似邪蒿者,亦有似麦门冬叶而短者,七月开黄花”。《本草纲目》记道:“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 柴胡有一种非常浓郁的清香味道,闻过就让人难忘。西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博物志》中曾描述说:“茈胡(即柴胡),出在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也。西畔生处,多有白鹤、绿鹤于此飞翔,是茈胡香直上云间,若有过往闻者,皆气爽也。”由此可知,柴胡的芳香是多么独特,连瑞祥之鸟都对其恋恋不舍。

柴 胡

现代有学者对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柴胡药源进行调查和品种鉴定,发现柴胡属这一“家族”不仅多,而且在其产地几乎都作药用。主要的药用柴胡有25种,以及其8变种和3变型。中药材讲究正宗和道地。正品柴胡分北柴胡和南柴胡两种,分别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春季或秋季挖取根部,去茎苗、泥土,晒干即为柴胡药材。炮制时需切短节,生用、酒炒或醋炒。其性凉、味苦,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提中气的功能。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疟疾、脱肛、子宫脱垂及月经不调等。

柴胡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棵草,但是,它却有着不平凡的“身世”。有关柴胡的传说,主要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与远古的炎帝有关。一天早晨,炎帝和妻子正在品尝药草,从乔氏山来了几个族民,请他去抢救病人,炎帝二话没说,背起褡裢跟着来人就走了。

他们翻山越岭,赶到乔氏山华阴洞时,已是上灯时分,炎帝顾不上喝水吃饭,就去诊病。一连看了三个病人,都属时而发冷时而发热,且胃口不开。炎帝用八卦演算片刻后,只身向洞外走去,借着月亮的光辉,他发现柴堆旁有一种草,顺手采来闻了闻,便连根一并拔下,走进洞来,放在水中洗净,找来一口陶壶,加了水放在火上煎熬。

这天晚上,几个病人服药后发了汗,一个个安稳地睡了。翌日早晨,病人都能下地走动了,并且精力充沛,胃口也开了。当大家来感谢炎帝的时候,他已去往东山采药去了。

族民们将炎帝围在山坡上,问昨晚吃的草药叫什么名字,炎帝从褡裢里掏出一把草来,让大家认准记清。然后想了一会说:“这种草,是我从柴堆旁找到的,是在陶壶里煎服的,就起名‘柴壶’吧。”后逐渐演变成“柴胡”。从此以后,“柴胡”主治寒热往来之感冒的验方就流传到了后世。

另一个是唐代的传说。有个胡进士,家有长工叫二慢。秋天,二慢得了瘟病,胡进士怕传染家里的人,就让他离开了。二慢来到水塘边,在杂草丛里躺着,觉得又渴又饿,浑身无力,便挖了些带有香气的草根吃。一连吃了几天,二慢试着站起身,忽然觉得身上有劲了。从此,二慢的瘟病再没犯过。

过了些日子,胡进士的儿子也得了瘟病。他请了许多医生,谁也治不好。胡进士忽然想起二慢,把他找来询问后,急忙命人挖草根洗净煎汤,给儿子一连喝了几天“药”,病就好了。胡进士很高兴,想给那种药草起个名字,那药草原来是当柴烧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吧。

古代的文人也不甘寂寞,对柴胡情有独钟,并多有题咏。唐代大诗人杜甫,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药农,他一生种药、卖药。杜甫寓居夔州时,曾患疟疾三年不愈,其曾作诗形容,“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他的好友韦有夏(时任郎中,为尚书省官员),给他寄来能够主治疟疾等病的常用中药柴胡,杜甫服用柴胡汤剂后,汗出热退,病势转轻,逐渐痊愈,便写了《寄韦有夏郎中》诗,以表示感谢。其诗曰:“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

南宋元和进士,著名诗人赵蕃客居长沙时,突发寒热之症,其朋友张君延请名医与之辨证施治,两天后痊愈,便写了一首《余客长沙寒热骤作其证未分理掾次律张君为致》表达感激之情:“频能通汗信柴胡,亦是于君想报珠。传闻治嗽更多活,岂止飘零一老夫。”

柴胡注射液很多人并不陌生,关于它还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1939年,在太行山地区的八路军有很多人患流感和疟疾,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由于敌伪的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药品奇缺。八路军129师卫生部利用太行山区的中草药资源,号召部队医务人员上山采集柴胡,煎成汤药,供患病的人员服用,后来还研究做成了柴胡注射液,效果都很好。1941年5月1日,该药受到晋冀鲁豫边区大会的奖励。1943年5月,华北版《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医学界的新贡献——利华药厂发明柴胡注射液》的报道,盛赞柴胡注射液的研制成功是我国中药西制的重大创举。

正所谓养在深闺人不识,一朝成名天下知。柴胡自被发现后,身价一路飙升,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药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草药之一。最著名的有两个以柴胡为君药命名的方子: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小柴胡汤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中医证型,主要可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小柴胡汤适应证很广,古代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写道:“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当用小柴胡。”而大柴胡汤则是由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中医证型,除少阳证的表现外,还有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等)。这两个方子常被用于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和部分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经过不断开发,现在出现了柴胡片、护肝片、鼻窦炎口服液、鼻渊舒口服液、逍遥丸、逍遥散、血府逐瘀口服液、正柴胡饮冲剂、龙胆泻肝丸系列、五灵丸等含柴胡成分的中成药,临床都有很好的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也看好中国的柴胡,并不断探索柴胡的新功能。有关资料显示,小柴胡汤在日本是使用最多的汤药,估计每年服用小柴胡汤者有100万人,消费金额90亿~130亿日元。近年来他们应用小柴胡汤防治癌症,效果很好。他们发现,小柴胡汤对拮抗肝癌、肺癌、结肠癌、食管癌等,预防其恶性转化,具有一定作用。

但柴胡也不是那么好“惹”和逆来顺受的。日本在广泛应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的过程中,连续出现了服药者患间质性肺炎甚至死亡的报道。日本于2000年1月14日紧急发出“医药品医疗用具等安全性情报”的通令:全面禁止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使用小柴胡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柴胡千百年来为世人的生命健康默默奉献着,到头来却在异国受到如此“打压”,有些正义之士自然心中不平。日本的部分学者经过深入科学地临床调查后明确指出:“小柴胡汤不良反应死亡事件,是不学习中医理论,只用西医的病名来决定处方的结果,是研究失败的根本,而把责任委过于小柴胡汤不良反应,是错上加错。”原来是日本有些人使用不当造成的,小柴胡汤由此才洗刷掉妄加的“耻辱”。

对这一事件,国内中医界也申明:不是方药有过错,而是用药的人错误地使用中药。1991年在香港召开的中日学术会上,争论的焦点是中药的不良反应,中国学者腰杆很硬地说:用中医治病是以偏纠偏,以毒攻毒,强调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即便在辨证不正确时,是药不对证,为辨证失误,应重新辨证,改换用药。就是说小柴胡汤有其适应证,辨证准确,方药对证则能治愈疾病,辨证不准确,则不能治病,且对人体起伤害作用。

这一事件,其实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我们现在有许多开中药处方的医生,是不是都真正了解了中医理论及中药的特性,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辨证施治呢?不要认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是药三分毒。我们没有发现中药的不良反应,是因为对此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也陆续有服用中药汤剂和成药,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报告,因此不辨证施治而乱用中药导致的不良反应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