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胡,因避讳皇帝而数易其名

元胡,因避讳皇帝而数易其名

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索,为罂粟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的块茎,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痛、痛经、跌打损伤等。

元胡,株高10~20厘米,茎折断后有黄色液汁流出。根为块茎,似半夏,色黄。李时珍形容“其叶如竹叶样……根丛生如芋卵样”。其花为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紫红色或绿白色,每年的3~4月,在沿溪两岸或山间的沙质土壤中,可见其优美的身姿。

元胡史载于宋代《开宝本草》中,谓之延胡索,言其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称于世;元代名医王好古所著《汤液本草》,言其“治心气小腹痛,有神”;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归纳元胡有“活血,理气,止痛,通小便”四大功效,并推崇元胡“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清代名医叶天士则用元胡配合行气活血药,治女人经阻少腹痛。元胡主产浙江,为“浙八味”中的一味。“浙八味”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由于其质量好、应用范围广及疗效佳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元 胡

据《本草纲目》记载:明代荆穆王妃胡氏,因食荞麦面时发怒,患了胃脘疼痛的疾病,发病时痛不可忍。数位郎中用过吐、下、行气、化滞等各种药物予以治疗,但一入口马上吐出,不能奏效,大便已有三日不通。后来请名医李时珍诊视。李时珍想到《雷公炮炙论》中有一句话“心痛欲死,速觅延胡”,于是就用元胡三钱(9克),温酒调服。服后王妃即能受纳,不再呕吐,过了一会儿大便通畅,胃痛停止。另有一位50多岁的患者,下利腹痛,病情严重,家人已经为他备好了棺木。李时珍用元胡末三钱,米汤送服,药后腹痛立刻减轻了一半,再用中药调理几日而安。

现代研究表明,元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止痛和催眠等作用,且有抑制胃液分泌及抗溃疡作用,无论是复方煎剂或研末口服,均有良好的止痛功效。临床可用于多种痛症,其加工提取物还可用于局部麻醉。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科学家成功地从延胡索中分离出镇痛效果明显的延胡索乙素,它的镇痛作用较解热镇痛药强,又没有哌替啶(杜冷丁)等镇痛药物的成瘾性,口服吸收良好,适用于内科疾病引起的钝痛,如头痛、月经痛及分娩痛等。延胡索乙素的成功研制曾在国际药学界产生过很大反响,被誉为“中药化学成分系统研究少有的范例”。

元胡在历史上也经历了数次的“改名换姓”。早在南北朝时期元胡已开始入药,名为“玄胡”,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称其为“玄胡索”。元代名医王好古称:“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也。”该药因此而得名“延胡索”。明代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称其为元胡索 。又有一说是,到清朝时,因避康熙大帝“玄烨”名讳,又将“玄胡索”改为“元胡索”,从此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