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草,早春田野中的唇形花
当早春的草芥尚在萌发欲青的时候,往往能看到一丛丛泛着白色毛茸茸的低矮植物,其孱弱的嫩枝上已经绽出密密麻麻的紫白或紫红色的花序,在枯草丛中若隐若现,迎风微颤,显得十分娇小纯美。它似乎在向人们预示着勃勃生机的春天的来临。这种植物叫筋骨草。
筋骨草为唇形科筋骨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中药大辞典》记载为唇形科植物毛缘筋骨草的全草。别名如白毛夏枯草、青鱼胆草、金疮小草、紫背金盘、苦草、苦地胆、白头翁、破血丹、散血草、伏地筋骨草等。《山东经济植物》中介绍筋骨草的药材名叫透筋草,有两种,分别是筋骨草和多花筋骨草。笔者在胶东山区见到的多为多花筋骨草。
筋骨草根部膨大,直立,无匍匐茎。茎高25~40厘米,四棱形,基部略木质化,紫红色或绿紫色,幼嫩部分被灰白色长柔毛。穗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冠紫色,唇形。有资料称,全世界大约有40种筋骨草,原产于欧亚大陆。一般生于路旁、溪边、草坡和丘陵山地的阴湿处。
筋骨草
筋骨草被人们认识、发现和使用的历史不算长,在明代以前的典籍中不见记载。笔者猜测,筋骨草与夏枯草颇为相像,在古代,是不是两者往往混为一种作为药用?因为《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筋骨草有“清热凉血,退热消肿”的作用,而夏枯草则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作用,两者的功效十分相似。笔者依稀记得当年到野外识别草药时,中药老师就指着多花筋骨草说,此为夏枯草。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笔者都把筋骨草当作了夏枯草。现在想来,或许当时自己对两者十分相像的外形认识比较模糊,故而记错。
出自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金疮小草,生江南村落田野间下湿地。高一二寸许,如荠叶短,春夏间有浅紫花,长一粳米也。《百草镜》:‘雪天开小白花者乃过冬青,三月起茎,花白成穗如夏枯草。有毛者名雪里青。’”《百草镜》里所说的雪天开小白花,是否就是筋骨草,尚有待进一步查证。清道光年间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筋骨草,产南康平野。春时铺地生,叶如芥菜叶,面绿,背紫。面上有白毛一缕,茸茸如刺。抽葶发小叶,花生叶际,相间开放。叶紫,花白,花如益母,遥望蓬蓬,白如积灰,亦呼为石灰菜。”这大概是目前两本最早记载筋骨草的本草典籍。
《中药大辞典》对筋骨草功效的记载是“清热凉血,退热消肿”。《山东经济植物》的记载是“清热解毒,退热消肿,活血止血”。临床用于治疗“肺热咯血、跌打损伤、扁桃体炎、咽炎、喉炎等症”。《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筋骨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胃肠炎,肝炎,阑尾炎,乳腺炎,急性结膜炎,高血压;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痈疖疮疡,烧烫伤,毒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