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刺头,像刺猬一样的花朵

蓝刺头,像刺猬一样的花朵

在山坡草丛及山野向阳处,可以看到有一种带刺的裂叶植物,顶端开出像刺猬一样的球形蓝色花朵,大小就像一个高尔夫球,样子特别奇特。贫困年代,胶东地区的人们喜欢用这种植物的叶子揉松后作为取火的火绒,所以有火绒头的称谓。这种植物就是蓝刺头,药材名字称禹州漏芦。不久前,笔者在山上见有人在挖蓝刺头的根茎,询之,答称用其烧水治肾衰竭。可知当地土方中,漏芦是用来治疑难杂症的要药。

蓝刺头,为菊科禹州漏芦、华州漏芦多年生草本植物。蓝刺头的拉丁学名意思是“像刺猬一样的”。其高40~70厘米,全株密被蛛丝状柔毛。叶子羽状深裂至浅裂,先端锐尖,边缘有尖刺,表面深绿色,背面灰白色。复头状花序圆球形,灰蓝色。野生于向阳山坡、路旁或疏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又名野兰、鬼油麻、和尚头、老头锤子等。

蓝刺头

漏芦,在历史上根据产地不同有祁州漏芦和禹州漏芦之分。祁州漏芦与禹州漏芦最大的区别在花上,祁州漏芦的花为头状花序顶生,花全部为管状,淡红紫色。而禹州漏芦的花为复头状花序,呈圆球形,灰蓝色。漏芦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古代医药典籍对漏芦的描述有很多,称谓也不一致,品种混淆的现象也存在。《神农本草经》称野兰。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说:“乔山应是黄帝所葬处,乃在上郡。漏芦,生乔山峪,今出近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苦酒摩以疗疮疥。”苏恭的《唐本草》称荚蒿:“此药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似细麻之荚,大如箸许,有四五瓣,七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常用其茎叶及子,未见用根。其鹿骊,山南谓之木藜芦,有毒,非漏芦也。今人以马蓟似苦者为漏芦,亦非也。”北宋马志的《开宝本草》对于陶弘景和苏恭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书中说:“别本注言,漏芦茎大如箸,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江东人取其苗用,胜于根。江宁及上党者佳。陶云鹿骊,苏云木藜芦,皆非也,漏芦自别尔。”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解释说:“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芦。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芦之称。其荚如麻,故俗呼为鬼油麻云。按沈存中《笔谈》云:‘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飞廉一名漏芦,苗似苦,根如牛蒡、绵头者是也。采时用根。今闽中所谓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时用苗,乃真漏芦也。”

从以上的典籍记载看,对于漏芦的认定,古人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甚至有的把漏芦和飞廉视为同物。现代经过专家考证研究,基本认定,以前的古籍和药志上,漏芦一般为菊科植物漏芦属祁州漏芦和蓝刺头属禹州漏芦的根。功用主治方面,两种药材几乎混用,同时也存在另一些混淆品一起混用的现象。不过在《神农本草经》中,漏芦和飞廉是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药物,被列入上品中的。可知在该典籍中,漏芦与飞廉已分得很清楚。

《神农本草经》记载漏芦:“味苦,寒。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一名野兰,生山谷。”从现代矫浩然编著的《图解神农本草经》中绘制的样图看,《神农本草经》所说的漏芦应该指祁州漏芦。关于蓝刺头(漏芦)的药效,其他典籍中记载的也十分详细。《本草经集注》:“此药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见用之。近道出者,唯疗疥耳,市人皆取苗用。”《本草纲目》:“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本草经疏》:“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寒而通利之药也。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清代的《本经逢原》:“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咸能软坚,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本草求真》:“漏芦,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本经续疏》记载:“漏芦,《本经》谓其下乳汁,《别录》谓其止遗溺,旨实相反,何欤?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纯而下。遗溺因乎热,乳不下亦因乎热,非有二也。唯其利水由于除热,是以能使不应行者归于应行,而应行者不得应行而不行,则漏芦者谓为疡证逐湿之剂可也。”《本草正义》:“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日华》谓通小肠,治泄精溺血,肠风乳痈,排脓止痛,通经脉,皆唯实热之症,可以暂用。”

自古以来,禹州漏芦和祁州漏芦,均被当作中药漏芦用于临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始将祁州漏芦和禹州漏芦分开刊载,定名为漏芦和禹州漏芦。禹州漏芦即蓝刺头被列为单独中药品种。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虽然将漏芦和禹州漏芦列为两个中药品种,但除了其根部药材形状和理化鉴别稍有出入外,两者的功能与主治完全相同,均为“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古代医家所说的漏芦,无论是祁州漏芦还是禹州漏芦等,其药物功效都是相似或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