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菜中灵芝”享美誉
薤白是一味温中通阳、理气止痢的中药。薤白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一提起“小根蒜”,大家就知道了。薤白其实就是小根蒜或薤的鳞茎,在山野间十分常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在农村的人,大概都去田野间挖取食用过。其根茎叶味道辛辣,是很好的调味野蔬。有“菜中灵芝”的美誉。
薤为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小根蒜、菜芝、荞子、藠子、山蒜、苦蒜、小么蒜、小根菜、大脑瓜儿、野蒜、野葱、野蕌、泽蒜、山韭菜等。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上。
薤 白
薤,最早在《尔雅》《礼记》中就有记载。《尔雅》记载,薤的“茎、叶亦与家薤相类,而根长,叶差大,仅若鹿葱。体性亦与家薤同。然今少用,薤虽辛而不荤五脏。故道家常饵之。兼补虚,最宜人”。《救荒本草》记载:“泽蒜又名小蒜,生田野中,今处处有之。生山中者名。苗似细韭,叶中心撺葶。开淡粉紫花。根似蒜而甚小。味辛,性温,有小毒;又云热,有毒。救饥:采苗根作羮,或生腌,或煠熟,油盐调,皆可食。”《本草纲目》记载:“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宜肥壤。数枝一本,则茂而根大。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五月叶青则掘之,否则肉不满也。”李时珍还说,薤白的“根煮食、糟藏、醋浸皆宜”。由此可知,古时人们就已经将薤白作为调味蔬菜食用了。
薤,古人曾赋予了其很多的文化内含。汉初,高祖招降田横,田横不愿顺服称臣,选择了自杀,田横的门人十分悲伤,并为之作了一首悲歌,以示哀悼。诗中说:“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用薤叶上的露水来比喻人命的短促。唐宋以后的许多文学家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都有关于薤的诗句。杜甫的《薤诗》中写道:“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意思是说当他饮下薤白以后,“关膈”的不舒迅速得以缓解,心情不觉好起来,一切忧愁消散得无影无踪,油然产生了“味暖并无忧”的欣喜之情。白居易的“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写出薤白酒既暖胃又解馋。宋代的陆游有“冻薤此际价千金,不数狐泉槐叶面”的赞美诗句。
薤白,是一味常用的良药。《神农本草经》将薤列为中品,主治金属疮伤、败疮腐烂,具有使人身体轻巧、没有饥饿感、延缓衰老的功效。据《汉书》记载,有一读书人,姓龚名遂,官至太守后仍不忘百姓。因汉末兵乱,三国争雄,导致疾病流行。龚遂劝民众大种葱薤,以防治疾病。他规定“人一口,种五十本葱,一畦韭,百本薤”。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中记载:“薤,白色者最好,虽有辛,不荤五脏。学道人长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气续筋力。”元代农学家王祯记载:“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不蠹,食之有益。故学道人资之,老人宜之。”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转述了唐代薛用弱在《齐谐志》中记载的一件事:“安陆郭坦兄,得天行病(指时疫,流行病)后,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贫行乞。一日大饥,至一园,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闷极卧地,吐一物如龙,渐渐缩小。有人撮饭于上,即消成水,而病寻瘳也。”由此得出“此亦薤散结、蒜消症之验也”的结论。
现代研究证实,薤有非常好的药用保健价值。薤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解除油腻、健脾开胃、温中通阴、舒筋益气、通神安魂、散瘀止痛等功效,可治疗冠心病、胃神经官能症、肠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以及干呕、喘息咳嗽、胸痛引背、久痢冷泻等症。同时,由于薤的产量少,食疗价值高,在国内一直被列入高档蔬菜之列,素有“菜中灵芝”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