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鹌菜,花语代表“喜乐”之情
在荒野、田边、墙角等处,有一种幼苗伏地而生、叶子有些像蒲公英的植物,到了开花季节,从植株中抽出一尺多高的花茎,上面开有很多黄色的舌状小花。其果实覆有一层白色柔软的绒毛,就像降落伞般在微风中起舞,好像很快乐悠闲的样子。因此,在西方它的花语代表“喜乐”。据说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一生轻轻松松,没有负担。这种植物的名字叫黄鹌菜。
黄鹌菜,为菊科黄鹌菜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基生叶丛生,倒披针形,琴状或羽状半裂。植物体折断有白色乳汁流出。茎生叶少数。头状花序小,有10~20朵小花,排成聚伞状圆锥花序。总花梗细。舌状花黄色。瘦果具白色冠毛。分布于华东、华中及北京、陕西、甘肃、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一般生长于山坡、路边、墙角、林缘和荒野等地。黄鹌菜的别名有罩壁广、罩壁蟑螂、山飞龙、山菠棱、山瓜茶、山刈菜(台湾)、山根龙、黄瓜菜、黄花菜、山芥菜、毛连连、黄花枝香草、土芥菜、野芥菜、野芥兰、芥菜仔、臭头苦苴,野青菜、苦菜药等。
黄鹌菜
黄鹌菜的幼芽、嫩茎叶、花蕾都可食用。黄鹌菜的名字及其食用价值,最早记载于《救荒本草》中:“生密县山谷中。苗初塌地生,叶似初生山莴苣叶而小叶,脚边微有花叉,又似孛孛丁叶,而头颇团。叶中撺生葶叉,高五六寸许,开小黄花,结小细子,黄茶褐色。叶味甜。救饥:采苗叶煠熟,换水淘净,油盐调食。”
黄鹌菜是一味药食两用之品。一般的吃法是先以热水汆烫或浸盐水去除苦涩,再以鱼干、肉丝炒食或凉拌;或者将花洗净蘸面粉或蛋汁炸成“甜不辣”也别有一番风味。有资料介绍,台湾原住民很喜欢吃黄鹌菜。首先将黄鹌菜汆烫后,汤留着,菜和汤分开享用。汤头味苦,台湾原住民很喜欢喝,而菜则沾盐巴吃。
《本草纲目》记载黄鹌菜气味甘、微苦,微寒,无毒。通结气,利肠胃。《中药大辞典》记载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感冒,咽痛,乳腺炎,结膜炎,疮疖,尿路感染,白带,风湿(性)关节炎。《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其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痛。主治感冒,咽痛,眼结膜炎,乳痈,牙痛,疮疖肿毒,毒蛇咬伤,痢疾,肝硬化腹水,急性肾炎,淋浊,血尿,白带,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外用治疮疖肿毒;《中华本草》记载其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感冒,咽痛,眼结膜炎,乳痈,疮疖肿毒,毒蛇咬伤,痢疾,肝硬化腹水,急性肾炎,淋浊,血尿,白带,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广西药植名录》记载其消肿,止痛,治感冒。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记载其清热解毒,通结气,利咽喉。《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记载其抗菌消炎。治疮疖,乳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白带,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
民间偏方主要有治咽喉炎症:鲜黄鹌菜,洗净,捣汁,加醋适量含漱(治疗期间忌吃油腻食物);治乳腺炎:鲜黄鹌菜一至二两。水煎酌加酒服,渣捣烂加热外敷患处;治肝硬化腹水:鲜黄鹌菜根四至六钱。水煎服;治狂犬咬伤:鲜黄鹌菜一至二两。绞汁泡开水服,渣外敷。